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打造生态“大海湾” 助力美丽厦门

2015-06-09 00:55:34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1152

 今日,“6·8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我市开展。此次宣传日活动以依法建设生态文明海洋为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预报台和中国海监第六支队共同举办。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我市海洋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本报记者 姚凡 摄)

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跳跃嬉戏。

开展海域联合执法,维护海洋环境。

孩子在蓝天碧海白沙的环境里运动嬉戏。

厦门加快发展邮轮、游艇、帆船等高端海洋旅游项目。

我市海洋环境风貌独具特色。(本报记者 姚凡 摄)

  文/本报记者 林雯 通讯员 许金练 陈建春 图/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除署名外)

  6月的厦门,水清沙白,海风轻扬,又是一年滨海旅游旺季的开始。从环岛路白城一路行至五缘湾,阳光照射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树影、人影汇集交织。夏日的鹭岛海岸线,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纵观近年来厦门海洋事业走过的每个阶段,无一不打上了鲜明的“生态”烙印。早在2013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就牵头制定了《美丽厦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将厦门建成集魅力海湾、浪漫海岸、璀璨海岛和湛蓝海水于一体的美丽海洋生态共荣圈。

  如今一览厦门的大小海域,东海域、西海域、马銮湾、同安湾……一个个专门量身定制的生态建设布局正在加快实施。“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城市战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战略、“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随着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逐步推开,有着古老历史的“厦门海”又一次开启了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围绕依法建设生态文明海洋的主题,今年,厦门将举办一系列体验活动,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宣传重点,邀请广大市民共同参与

  【湾区整治】 

  全面提升海湾生态质量

  清风扬起碧波,绿树环湾而生,黑天鹅信步闲游,如今的五缘湾已成为厦门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可以说,五缘湾是厦门启动大规模湾区整治以来的一项标杆之作。通过连通内外湾、退垦还海、建设湿地公园、开发居住区,五缘湾重获优美环境的同时,五缘游艇码头和湿地公园等项目也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近年来,厦门的游客不断增多,厦门的工程不断增加,厦门的人口数不断上升,厦门的各项建设也日新月异,而与之相对的,是依然如初的海洋生态环境和逐步提升的海洋环境风貌,这些都得益于一点——在海洋生态治理和维护方面,厦门表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从2002年开始,厦门投入2亿多元,清退西海域水产养殖,整治面积70多平方公里。2006年7月,厦门正式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整治面积为91平方公里,通过养殖清退、退垦还海、滩涂清淤、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环东海域水动力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提高,纳潮量增加4400万立方米,水交换能力改善30%,海水半交换周期从15天缩短为7天。

  昔日渔网鱼塘遍布、环境脏乱的湾区彻底“旧貌换新颜”,再通过增加湾区港口、岸线、湿地、沙滩等重要海岸资源,变身为风景宜人的新城区。去年,厦门进一步完成海沧湾整治工程,马銮湾和东坑湾的整治工作也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海洋渔业部门的计划是,待马銮湾海堤开口建闸工程完成后,将启动马銮护岸建设和清淤浚深工程,未来将在马銮湾形成耳目一新的8平方公里海域和20公里的滨海岸线,增加3400万立方米的纳潮量。东坑湾经过三年改造,不仅要提升湾内水质,还要在湾区内的湿地上种植红树林,全面提升海湾质量和生态质量。

  一步一个脚印,铿锵有力。通过湾区综合整治等措施,在不远的将来,厦门海域将形成岸线蜿蜒曲折、尺度多样、湾中有湾、海陆相嵌的魅力海湾格局。

  【海域清淤】

  与沿海护岸整治有机结合

  2010年7月28日,陪伴厦门市民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地标——集杏海堤启动了开工改造,打响了厦门海堤开口改造的头炮。两年施工完成后,杏林湾的防洪排涝能力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项目成为许多外省地市来厦参观学习的“示范样板”。紧接着,2012年7月,与集杏海堤同时期诞生的高集海堤展开了破口改造,最快在今年下半年,海堤公路桥就能实现通车。

  作为大规模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几年来,我市先后对筼筜、钟宅、大嶝、马銮、高集、集杏、东坑等7座海堤实施开口通海、破堤建桥、清淤还海等改造工程。集杏和高集海堤的破堤建桥,实现了60年来首次东、西海域水体的自然融通,每年起码可增加1700万立方米循环水量,水动力交换现状得到全面改善。

  2014年,全市上报省、市重点清淤整治项目14个,全年实际完成海域清淤约2068万立方米,超额完成海域清淤任务。今年截至第一季度,海沧湾海域,高集、集杏海堤开口附近海域及同安湾人工沙滩前沿海域清淤正在有序推进,现已完成海域清淤量达1.5亿立方米,完成清淤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总体来看, 厦门海域整治工程总体分“三步走”——全面清淤整治和海堤开口改造之后,还要围堰吹填造地。比如从厦门大桥海域清除出来的淤泥经过专业处理后,将被翔安大小嶝之间的海域再“回收”。根据厦门清淤整治方案,我市把清淤与造地、沿海护岸整治有机结合,在大幅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厦门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的发展用地。例如,未来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就将在一片“再生地”上诞生。

  【海岛保护】 

  “串岛游”下半年开工建设

  宝珠屿、吾屿、镜台屿、火烧屿、大兔屿、小兔屿、白兔屿、猴屿、大屿、鸡屿、鳄鱼屿、大离埔屿、白哈礁、土屿、角屿、印斗石、兔仔岛——17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海岛,犹如散落在厦门海域上的一颗颗明珠,是厦门独有的珍贵海岛资源。从一开始,厦门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无居民海岛。

  厦门是全国最早开启无居民海岛保护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根据国家新的海岛规划编制要求,我市启动编制大兔屿、火烧屿、鳄鱼屿等重点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划分海岛保护、开发建设及整治修复等范围,为在保护中适度利用无居民海岛提供规划依据。同时,完成了无居民海岛摸底调查及已用岛项目的确权登记调查工作,在我市17个无居民岛屿上建了岛碑,建立了一岛一档的档案管理制度。此外,编制了《厦门市无居民海岛旅游项目规划》,推动我市开展“串岛游”、环岛游活动。

  2013年,我市启动了鳄鱼屿和土屿的生态修复工程,接下来其他无居民海岛也将陆续开始“修修补补”,这为无居民海岛“串岛游”的实现扫清了障碍。最快在今年8月底,大兔屿和火烧屿就将开工进行无居民海岛“串岛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厦门对“串岛游”旅游项目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它被定位成有别于“海上看金门”和鼓浪屿风景区的又一条滨海旅游新线路。

  【岸线修复】

  大幅改善海岸生态景观

  随着一批路面引导标志相继落户厦门各进出岛通道,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由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2013年,南起厦大海滨浴场沿环岛路向北延伸至五缘湾、面积20.76平方公里、岸线总长约21公里的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成为由国家海洋局批复建设的全国七个国家级海洋公园之一。而早在2011年,厦门就为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展开一系列岸线修复工作。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环岛路天泉湾,原本杂乱的沙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崭新、整洁、有序的鹅卵石滩。这段近1公里长的鹅卵石滩,与另一侧原有的沙滩形成混搭景观,不仅实现了景观提升,还有效地解决了因海流情况复杂,水动力情况不适宜人造沙滩修复的问题。来自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消息是,由观音山至五通的另一段沙滩修复重建工作也已逐步进入施工阶段。目前,我市已完成香山—长展礁、会展中心岸段等累计12公里长的岸线修复工程。 滨海岸线修复后,生物指标显示,东部海域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据海洋渔业部门观测,黄厝、前埔沙滩的花蛤、沙虫等海洋生物的数量有了明显上升。

  好久不见的红树林重现厦门海域。2012年4月,全省首个红树林滨海湿地生态公园在同安湾湾顶的下潭尾湾开工建设,未来,这里将诞生一个集科普、旅游、环保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好去处。近年来,厦门陆续编制了《厦门湿地保护规划》、《环同安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项目共规划构建5个种植红树林人工滩涂岛,形成宜林滩涂44.8公顷。几年来,我市已人工种植红树林800多亩,而最终目标是向2000亩迈进,从而达到大幅改善海岸生态景观的目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红树林滨海湿地景观。

  【污染控制】

  “海陆统筹”强化治理

  近海,净海。为海洋生态环境构建一道蓝色生态屏障,是保护海洋生态不再被继续破坏的关键,而治理生活污水、防止海洋污染则是打造生态屏障的必要手段。根据2014年厦门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马銮湾、杏林湾、厦门西海域的水质并不尽如人意,经有关部门调查,陆源污染物入海是污染海洋环境的最大“杀手”。

  为还厦门海一片澄蓝的底色,厦门开启了多渠道、多手段对陆源入海污染物的强化治理。在厦港避风坞,居民们用了数十年的雨污水直排口被彻底请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雨污分流新系统。我市正在加快岛外再生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是在2016年完成集美污水处理厂扩建主体工程和翔安、海沧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的基础上,还将逐步把各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提高到“一级A”。

  不仅如此,近年来,厦门逐步构建起了极其严格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每年在我市海域设置各类监测站位116个,监测监视面积覆盖辖区全海域390平方公里,监测监视内容涵盖19大项,每年获取监测数据2万多个——通过布设“天罗地网”,全盘掌握了厦门海域海洋环境的每一点微小的变化。

  按照“陆海统筹”的规划初衷,我市推出了《厦门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主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87%、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岛内污水全截流、工业园区和港区污水全收集处理、实行全海域保洁、对岛外九条溪流进行综合整治、海域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等目标要求,将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统一纳入厦门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生物保护】

  增殖放流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厦门在火烧屿、五缘湾、鸡屿、小嶝岛等海域发现204次共633头次中华白海豚,较2013年明显增多——中华白海豚观测数字上升,厦门近年来对海洋生物的保护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2008年以来,厦门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执法监控系统,在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保护区专门设立监控点,对保护区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同年,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厦门在厦门东部海域的五缘湾外侧中华白海豚主要活动区域,设定了10平方公里的常年禁渔区,通过每年过亿尾海洋生物的增殖放流,充分保障中华白海豚的食物鱼类资源。对于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的保护,厦门可谓不遗余力,从法规制度到硬件建设,长期的投入之后已见成效。近年来,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保持了种群的稳定,近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也达到91尾每平方米。2013年至2014年,保护区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考核评比第一名。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预报台和中国海监第六支队共同举办)

  (一)开展广场主题活动

  实施2015年“6·8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依法建设生态文明海洋”现场签名、普及海洋知识与解答市民咨询,提高海洋保护意识,抒发爱乡爱国热情。

  1. 时间:6月8日上午9:00-11:30

  2. 地点:厦门公务码头广场(公务码头:厦门鹭江道轮渡BRT总站旁边)

  (二)实施厦门西海域增殖放流活动

  1. 时间:6月8日上午10:00-12:30

  2. 地点:厦门西海域

  (三)组织参观火烧屿海岛生态保护与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

  1. 时间:6月8日上午10:00-12:00

  2. 地点:火烧屿岛

  (四)“爱护海洋”清洁海岸海滩活动

  1. 时间:6月8日上午9:45—11:30

  2. 地点:厦门会展中心人造沙滩和白城沙滩

  (五)组织市民、学生参观厦门海洋科技馆

  1. 时间:6月8日9:00—17:00

  2. 地点:厦门科技馆-海洋馆(地址:厦门市体育路95号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

  (六)组织市民、学生参观鲸豚馆

  1. 时间:6月8日9:00—17:00

  2. 地点: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

  (七) 组织进校区渔区“6·8海洋科普知识图片展”宣传活动

  1. 时间:5月1日至6月30日

  2. 地点:厦门科技中学(5月1日至6月30日)

  厦门小嶝休闲渔村(6月1日至6月30日)

  (八)组织海洋文艺节目大型音舞诗画——“大海,您听我说”到福州演出

  1. 时间:6月8日晚上8:00-9:00

  2. 地点:福州大戏院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8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