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院士:小康首位是健康 倡建“治未病”国家体系
小康小康,首先全民要健康。人从生到死都应当“治未病”。消灭疾病于未然,让“治好病”的观念让位于“不生病、少生病”,使全民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这是对“健康中国”有作为、有担当的回应。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程京教授这样说。
小康首要是健康
来自清华产业的消息,程京在谈到建立“治未病”国家体系时指出,目前,中国已有糖尿病患者1.14亿人,占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的1/4;肺癌发生全球第一,每年还新增癌症患者312万人;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约每5个内地成年人中,就有1名心血管病患者。
从“美丽中国”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到“健康中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程京认为,从保护环境到保卫健康、再到经济增长,这才是实现全面小康、追求民生幸福一以贯之的解决方案。“小康小康,首先全民要健康!必须逆转国民健康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窘迫局面,把疾病的源头控制作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屏蔽此推广内容 程京主张,“治未病”必须提升到与“治已病”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消灭疾病于未然,让“治好病”的观念让位于“不生病、少生病”,使全民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
“治未病”重于“治已病”
程京指出,“治未病”的范畴涵盖人的心理、生理、器官和整体。多年来,人们由“温饱”走向“过饱”,生活环境和生活社会行为出现大幅度改变,然而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还很淡薄。同时,政府、社会和行业仍然死守疾病救治模式,把医改的重点过于侧重在医院,未能从源头上彻底遏制慢病的发生和攀升。
他认为,政府应主导全民健康和慢病防控的顶层设计。中国需要覆盖全民“治未病”的预警、预测、个体化诊疗和公众参与计划。
他建议,应该实现“三个到位”:
一是立法到位,尽快出台卫生基本法,推动“全民健康保障(或促进)法”,以法律为依据,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加速落实针对新生儿和未成年人的出生缺陷、健康保护措施。
二是机构到位,设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慢病防控常设机构,如“健康部”;制定全民健康指数,使政府、社会、民众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全民健康事业中,主导“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行动计划”和“全民强国慢病行动计划”,大幅度提高慢病防控的效率,争取使中国慢病发病率尽快达到拐点。
三是信息到位,充分发挥网络终端和大数据的优势,建立覆盖全民的“治未病”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结合全民“未病”电子档案和数字病历档案等数据来源,开展中国人群“治未病”大数据分析,形成可防控出生缺陷、预防慢性疾病的数据模型、预测工具、干预决策辅助系统,指导预测和干预所需的饮食药品研发。
健康服务需求巨大
程京大胆地预测:“当前,中国全民大健康服务的消费需求、市场潜力每年有十万亿元人民币。”
这位曾留学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说,中医而非西医,能更有效地把亚健康的身体指标“调理”到正常水平。“治未病”应当贯穿人从生到死的一辈子。很多重要人物一年会做四次体检;而移动穿戴技术的普及,已能让普通人享受到一年数次体检的待遇。
来自去年底在京举行的第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的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健康产业成为中国50个行业中产值增长最快、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截至当年11月底,社会力量投入健康产业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
中国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在该论坛上预言,中国健康产业已进入“十年黄金期”,未来可能会涌现一批千亿元企业。他说,2013年,内地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领域共取得653.95亿元的投资,仅次于互联网与电讯行业,排名第三。2014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在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仅次于化工业。从医药制造业利润分析,2014年1-10月,主营业收入18576.4亿元,利润率为9.12%。
“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保健品市场潜力在1万亿元左右。”王宏广指出,健康产业正在形成病前预防、病中救治、病后康复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医学模式正在由治病为中心,转向防、治、养结合,遗传、生理、心理、营养、运动、环境等六位一体的新模式。
百姓怎样从“治未病”中获益?程京举例说,一是可以知道自己属于中医体质理论中的哪种体质,再通过基因芯片了解自己有哪些疾病易感基因,有潜在患哪些病的风险;二是知道了这些,可以科学地指导自己从小养成不利“已病”发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减少发病风险;三是对生活环境可能诱发的疾病有所防范;四是对于安全、有效用药,而不是错误用药,提供细化到个人的指导。
在程京看来,“人”字的笔划中,一撇是健康,一捺是财富。一个人再位高权重、拥有再多财富,如果健康出了问题,就会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本身还值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