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记市妇幼保健院:一张嘴两条腿 筚路蓝缕保健路

2014-07-14 09:22:16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816

  

1979年,省卫生厅拨出基建专款11万元,在公园西路6号兴建六层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资料图片)


   1959年7月14日成立厦门市妇幼保健所,租用古城西路139号一楼私房一厅两房作为临时办公用房。(资料图片)


   [ 核心提示 ]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到今年7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已走过了55年风风雨雨。55年栉风沐雨,55年春华秋实,一代又一代妇幼人踏着坚毅的步伐,用智慧和汗水,写就壮美的诗篇。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妇幼人敢拼敢为、坚韧顽强的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

   不少人都说,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创造了医院发展的神话。
   1996年由“妇幼保健所”升格为“妇幼保健院”,大部分临床科室2000年后才建立起来,2010年便成功跻身医院最高等级——三级甲等医院。她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别的医院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
   跨越式晋级,还不是她最传奇的地方。妇幼人更以这样一组数据为傲:近10年来,年就诊量翻了十多倍;接待了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就医者,现在外地患者占患者总量的50%以上;全市孕产妇、婴儿死亡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去年孕产妇死亡率更是降到零。这说明,她确实为厦门的妇女儿童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而且具备了强大的区域辐射力,成为厦门医疗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缔造神话,书写传奇,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一代人站在一代人的肩膀上。”适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创建55周年,党委书记张明河总结说,这是林巧稚精神世代传承的积淀,是几代妇幼人共同奋斗的成果。
   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厦门市妇幼保健院55周年系列报道,和读者一起,见证她55年的风雨和成长。
   A
   说破嘴跑断腿

   降低破伤风感染率
   1959年7月14日,厦门市妇幼保健所租用古城西路139号正式成立,这是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的前身,以早前的社区助产士公筹会为雏形,由成立于1951年的厦门市妇婴保健站公私合营后组建而成。曲云芝同志任第一任所长,柯淑珍同志为副所长。当时成员只有十几人,分为妇保组与儿保组,工作性质单一,主要提供保健、咨询与接生指导等领域的服务。
   保健所成立后,由于古城西路的一厅两房仅为临时办公地点,条件简陋,医疗条件艰苦、医用设备缺乏,但职工们不惧劳苦,经常深入各区开展妇幼保健指导工作,奔走于各个孕产妇家庭,积极宣传、推行新法接生。
   在那个年代,很多妇女在家里生孩子,接生员卫生保健意识不足,经常操起锈迹斑斑的剪刀给孩子剪脐带。乡村泥土里和其他有马粪和牛粪的地方是破伤风杆菌孳生的温床,铁锈里面也暗藏破伤风杆菌,如此粗陋的接生方法,很容易引起感染。那时候,一旦感染破伤风,基本上等于被判了死刑。当时,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民间形象地将生孩子比作“到鬼门关走了一遭”。
   为了预防疾病尤其是破伤风感染,保健所的工作人员一趟趟地往基层跑,不厌其烦地宣讲,督促接生员对接生双手、孕妇外阴、接生剪刀以及婴儿脐带进行消毒处理,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群众们亲切地称她们是“一张嘴,两条腿”的天使。说白了,其实就是干着说破嘴、跑断腿的苦差。不过,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接受现代科学接生方法,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破伤风感染率也开始下降,她们累在身,甜在心。
   1964年,为适应时代发展与群众需要,在厦门市妇联支持下,保健所搬至思明西路14号,3层办公面积共计300平方米。正当保健所发展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厦门市所有妇幼保健机构被造反派全面撤销,保健所工作人员被迫“斗、批、散”,大都被下放到落后偏远的郊区或到综合性医院从事与自己本来业务毫不相干的工作,保健所原有的建制与生存空间完全消泯。
   B
   救护车下乡
   妇科病普查普治成绩斐然
   1973年,文革乱象逐渐消弭,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妇幼保健事业的重视。1974年5月,经政府各部门协调,保健所在厦门市厦禾路正式恢复建制,与厦门市后江埭第一门诊部合署办公,由朱明同志担任所长。
   建制恢复后,起初所里连一名正式的医生都没有,完全靠几名助产士撑起一片天。1975年,保健所终于配备了医生,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妇幼保健所已经开始承担起全市2/3人口的预防保健任务,比如:为市区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农村的儿童体检,接种卡介苗疫苗预防结核病;开展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如诊治阴道炎、盆腔炎、子宫脱垂等,为广大女工做保健宣教、疾病筛查等;开展人工流产等计划生育技术工作。此外,保健所还开设了妇科门诊,以更好地为广大妇女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
   1981年,保健所配备了一辆救护车。在当年,这是一件让全所员工欢欣鼓舞的大喜事。由于常年要下乡、下工厂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工作人员迫切需要一辆像样的交通工具。有了救护车,交通难题迎刃而解,妇幼人的足迹踏遍山山水水。有一次,由于山路崎岖,救护车还差点翻车,所幸有惊无险,医务人员仍然驱车前进,为缺医少药的群众送去健康服务。
   一辆救护车,凝聚了老一辈妇幼人的艰辛与坚韧,承载了妇幼人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C
   入驻“第一高楼”
   保健业务不断拓展
   医院要发展,需要平台和空间。随着业务不断拓展,后江埭的办公场所早已不能满足妇幼保健所的发展需求。
   1976年,为进一步发展妇幼保健事业,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卫生厅拨出基建专款11万元,厦门市政府划拨公园西路6号基建用地,建设保健所。1979年11月,新建的6层楼完工,占地面积405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达1000平方米。和如今鹭岛高楼林立不同,当年,这幢楼是全厦门数得着的高层建筑,可谓卫生系统“第一高楼”。保健所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楼,正式员工的编制也达到25人,业务发展逐渐正规化、扩大化。
   公园西路这幢大楼,对妇幼保健所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就是在这幢大楼里,妇幼人在朱明、洪秀英、林超等几任所长的带领下,不断拓展妇幼保健业务,规划建设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开设妇女儿童专科门诊,开展婚检、入园入托体检,开展城乡妇幼保健专项工作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推动厦门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妇幼发展史上,“第一高楼”注定只是驿站而非终点。时代的巨轮滚滚前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鹭岛,厦门发展步入快车道,妇幼人也迎来了更加波澜壮阔的发展前景。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4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