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状况大人身上找原因 两代人间要尊重会倾听
两代居的家庭里,对第三代的教养,常常引发内部矛盾。大人之间争争吵吵,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正在受害?
本期话题,既有成人之间的矛盾,也有成人矛盾引发孩子躯体反应的案例。全国心理优秀工作者刘平超通过案例提醒家长们:两代人之间人互相尊重,学会倾听,多从有利于孩子的角度出发,如此,则善莫大焉。
案例 1
自述者:王女士 68岁
儿媳都按网上说的养孩子
我讲什么她都不听
我有一个孙女昨天3个月了,孩子的排便一直都不好,刚出生时两三天排便一次,现在六七天才一次。厦门各大医院都去看过了,按摩、外用药都试过了,都没有办法。我觉得是因为孩子目前主要吃母乳,儿媳妇坐月子时吃了很多麻油,都没有吃什么青菜引起的。我提议要给孩子增加点粗纤维的食物,但我媳妇却说什么4个月才能添加辅食,还有孩子太小不能把尿、把便便……
我跟她讲什么,她都不听。我婆婆、我妈妈那时候生养那么多孩子,哪里顾得了那么多啊。我儿子、她老公也是我婆婆带大的,婆婆爱怎么带就怎么带,每个孩子不都长得好好的?现在我媳妇是天天手提电脑拿着,什么问题都从网上查来,然后什么都要按着网上做,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做,连正常的味道都要1岁后才能吃。唉呀,都是网上查着养孩子啊!
专家分析
婆媳是在争夺话语权
要学会倾听取长补短
这个案例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表面上看是婆媳观点的分歧,实质上却是婆媳在争夺话语权。
婆媳争执的焦点是养孩子到底该凭经验还是按着网络做,之所以出现这个分歧,与两代人的文化差异和性格差异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婆媳的性格有个致命的共同点——以自我为中心,学习能力弱,缺乏真正学习与倾听的能力。其实,婆婆的经验育儿更多来自实践,具有特殊性;而儿媳的网络育儿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如果双方能结合实际问题,更加谦卑与尊重,学会倾听对方的观点,互相取长补短,相信孩子会得到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养。
案例 2
自述者:黄女士 30岁
丈夫永远站在母亲一边
孩子出生后我们一直吵
我孩子出生4个月,在这4个月里面,我坚持母乳喂养,坚持得非常辛苦。小孩刚生下来没几天,我婆婆和我先生就趁我睡觉的时候,给孩子加了配方奶。因为这个事情,我就几次发火很生气。昨天又发生纷争,原因是我在房间里喝猪肚花生汤的时候,我婆婆就要把汤给孩子作为辅食。
孩子刚满4个月而已。花生本来就很容易过敏,而且那个汤肯定很油。我当时很生气。我本来和我先生感情挺好的,很少吵架。孩子生下来以后,为了喂食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我觉得主要错在我先生,因为我婆婆没念过书,没文化。我先生应该要有这种母乳喂养的科学知识甚至是常识,但他就是没有。他一直站在我婆婆的立场上。还会质疑我说:“你是怎么当母亲的,孩子饿成这样,你怎么都不喂?”
我是真的很辛苦,自己去找资料,自己去学习。但是我先生都不支持我。
为这个事情吵架,我也不想拉我母亲来帮我说话,毕竟她身体也不好,所以我都没有和我母亲说。我是真的很生气,气得晚上都睡不着觉,肝火很旺,又要照顾孩子,只能硬撑。
我性格当中可能也有缺点,但我平时真的是很少发火。其实我先生还蛮通情达理的,怎么在喂养孩子这个问题上,就这么跟我过不去呢?
专家分析
丈夫要脱离“母子一体化”
学会独立思考“长大成人”
案例中的丈夫一直站在妈妈的立场,体现出来的是很明显的“母子一体化”关系。这是一种无原则,放弃自我意识层面的无自我做法。原本夫妻关系很好,但为何在有了后代却出现了矛盾?这是因为原本夫妻之间是亲密关系,而此时出现了新的母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旧的母子关系,在婆婆看来,孙子等同于儿子,她会用对待儿子的方式继续来对待孙子,因此婆媳之间就出现了冲突。
“母子一体化”关系中的丈夫,遇到事情会首先依赖、听从母亲,因此成了有知识无文化的人。丈夫要从与母亲共生状态中分离出来,慢慢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形成成人化的自我意识。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建议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求助。
案例 3
孩子频繁眨眼止不住
源自家中大人“老吵架”
有个幼儿园大班的男孩子患上了眨眼的症状,家人焦急地带着他四处求医,吃了不少药,情况始终不见好转。家人担心孩子心理出了问题,便带着孩子找到了刘平超。
一到刘平超的工作室,强大的亲友阵容着实让刘平超“吓”到了。除了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还有姑姑、姑丈。
进门后,大人们自然地坐在左右两边的沙发上,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就让刘平超看出了家庭关系的端倪。一边是奶奶、爸爸、姑姑,另一边则是爷爷、妈妈、姑丈。在刘平超看来,这个家庭存在对立而结盟的关系。
刘平超问:“孩子眨眼,你们做了什么呢?”就这一句话,大人们顿时“开战了”,奶奶先开口,简单介绍了这段时间上医院、求偏方等所做的努力。奶奶还未讲完,妈妈就立刻反驳:“都说了什么偏方都没有用!”“你不能这么讲话,闭嘴!”孩子爸爸大声呵斥。爷爷听了,按捺不住:“你怎么这么和你老婆说话?”场面沸腾了,姑姑、姑丈赶紧分别劝说。
争执好不容易平息后,刘平超让孩子画画。大人们又一阵忙活,奶奶把本子拿好,爷爷把笔套打开,妈妈把凳子扶好,爸爸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姑姑替孩子出主意画什么。随后,孩子几乎每画一笔,都会东张西望,听这个说一句,听那个讲一句,不到10分钟,孩子坐不住了,画了一半就想跑。
专家点评
孩子牺牲自己吸引关注
家庭要打破结盟有核心
对于这个案例,刘平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立核心家庭,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爷爷、奶奶属于主干家庭,姑姑、姑丈则为联合家庭。家庭要打破结盟的关系,每代人之间要分化出来。核心家庭要与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存在边界,有各自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关键的是,成员之间要解决好各自的矛盾。
案例中,三对夫妻都呈现出对立的夫妻关系,矛盾与裂痕导致成员寻找自己的结盟者。原本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孩子一出现后,两边开始了争夺大战。往往为了孩子的事,双方会进行激烈的争吵,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变得不安、焦虑,无所适从。到底该听谁的呢?所有的人都是亲人,他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只能通过肢体语言——不停地眨眼,告诉家人。
孩子是家庭关系的一面镜子,大人们要知道:孩子状态是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吸引大家的关注,想以此来化解家庭间的对立状态,放下彼此的成见,打破结盟的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的家庭关系。
案例 4
孩子随外公外婆回乡
每晚睡不着突发抽搐
阿美来自农村,家里比较贫困;丈夫家经济实力雄厚。嫁入豪门后,她和丈夫感情很好,公婆待这个儿媳也视如己出。孩子出生后,一直由公婆照料着。前不久,婆婆生病卧床,阿美只好把乡下的父母接来照顾孩子。
阿美的父母是朴实的庄稼人,很不适应城里的生活,特别是卫生习惯等问题,闹了不少笑话。对此,阿美婆家人表现得很宽容,倒是阿美,私下不停地指责父母,觉得他们给自己丢了面子。
阿美父母考虑再三,决定把两岁的外孙带到乡下抚养,这样才能施展得开。阿美无奈,只能答应父母的要求。没想到,孩子刚到乡下的一周,晚上几乎都不睡,特别是一天黑,孩子就表现得很不安,手不停地抽筋。老人家想,也许是孩子对环境陌生,受了惊吓,就用农村的土方子缓了过去。然而,不久以后,孩子出现抽搐,甚至口吐白沫、翻白眼。吓得老人家赶紧叫来救护车,并通知了亲家。
没想到,在医院里,孩子见到熟悉的父母、爷爷奶奶后,情况立刻好转。医生诊断的结果是,孩子抽搐是因为内心恐惧、焦虑引起的。尽管孩子的爷爷奶奶很通情达理,并未因此责怪亲家,但阿美却对父母不依不饶。
专家点评
孩子肢体语言发泄恐惧
平时要适当接触陌生人
这个案例首先表现的是孩子的心理安全感问题。孩子突然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无助被抛弃的感觉,非常害怕。孩子年幼,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就通过最直接的肢体语言,来发泄内心的恐惧。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两岁的孩子,父母要尽量陪伴在身边。而对于受惊的孩子,父母要多抚摸,可以买些毛绒玩具放在他左右,柔软的感觉容易产生安全感。平时要让孩子适当接触陌生环境和人,建立起对陌生人的信任感。这样到了上幼儿园的阶段,父母就容易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
案例中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妈妈的心理问题。乡下女孩嫁入豪门,尽管婆家并未嫌弃她的出身和家人,她却由于强烈的自卑感,不仅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可,还瞧不起父母。对待父母,她的态度是厌恶,特别是父母来到城里遭遇种种不适应时,她不是主动帮忙与安慰,反而不耐烦地训斥。直到父母带着孩子回到乡下,虽然环境不再别扭,但老人却是小心翼翼。特别是孩子出现状况后,他们非常内疚,更需要安慰。阿美应该处理好城乡差距所导致的心理落差,增强自信心,尊重和信赖父母。
本期专家
刘平超,全国优秀心理工作者,国家首届心理咨询师,厦门湖滨中学心理教师,今天心理研究院督导专家,福建省情商训练工作委员会督导专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邀专家,《厦门晚报》特邀专家
专家观点
祖孙不能太依恋 父母不能图轻松
刘平超说,在孩子教养问题上,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年轻父母应该承担起最重要的育儿责任,意识到是他们的孩子,而不能为了图轻松,把孩子完全地托付给老人来管。一旦如此,极易造成隔代亲,出现祖孙的依恋关系,而隔断孩子与父母的“前期效应”。
二是,父母应该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这直接影响到了未来的家庭教育效果。如果一开始只与老人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到了上学时期,回到父母身边的他们就会觉得父母的教育很严格,往往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切忌用强硬的方式对待孩子,否则易造成孩子变成或捣蛋或懦弱两种极端。
三是,隔代教养展现的是两代人之间不同的教育观,唯有求同存异,学会倾听对方的想法,凡是有利于孩子教养的,都可以互相学习、采纳。孩子出现问题时,要记得首先搁置争执,从大人身上找原因,毕竟都是一家人,没必要分出谁对谁错,多多从亲情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