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突发性耳鸣应立刻诊断治疗 医生:不建议使用中药

2014-03-05 09:24:15厦门晚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816

   “对于突发性耳聋和突发性耳鸣,治疗就像抢救心梗病人,刻不容缓。”3日是全国爱耳日,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高兴强在本报接听市民接线时反复强调。


   怪病
   手机铃声太刺耳 他却觉得“舒缓”


   一市民来电反映自己春节前得过感冒,好了之后双耳有“嗞嗞”的声音,睡觉也会响,可自觉听力没有下降,交谈、看电视都没问题。
   高兴强说,这位读者有可能有高频听力下降,可自己却感觉不到。因为,平时说话只是中低频声音,而高频声音指的是那种十分尖锐的声音。
   他说,曾有一名外科医生,一天在手术室手术,他的手机响了,那刺耳的铃声医生护士们听了都觉得受不了,可他反倒认为“舒缓”。高兴强为其检查后发现,这名医生只是听不见高频声音而已,双耳出现高频听力下降。
   高兴强说,对于这种高频听力下降,只要不影响交流,一般无需治疗。


   误区
   得了突发性耳鸣 应立刻诊断治疗

 

   多位耳鸣读者来电反映,自己患耳鸣多年,听朋友介绍一直用中药调养,耳鸣却不见好转。
   对此,高兴强强调,对于急性耳鸣应立刻明确诊断,刻不容缓。一般一周以内为最佳治疗时间,到两周以上可能有效,超过一个月则基本无效。因此,不建议使用中药。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中药对耳鸣有作用。
   他说,目前,国际唯一通用的有效的药物是激素。一提到激素治疗,患者总是畏首畏尾,担心1ml/kg的剂量会不会太大,出现副作用。高兴强说,临床实践表明,这一剂量并不算大,患者大可放心;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则应注意。此外,扩血管药对于治疗耳鸣虽然存在争议,但目前仍被广泛使用。还有营养神经的药物,也是常用药。


   新疗法
   耳鸣不一定“消失” 治不了就适应它


   有市民来电称,自己耳鸣已经两三年,伴有听力下降,是否能治愈?
   高兴强说,随着生活中噪声污染、人口老龄化和生活环境恶化以及精神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耳鸣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国内报告60岁以上人群的耳鸣总患病率为14.5%,耳鸣患者占耳鼻喉科门诊的7.5%。它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刺激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心烦、愤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有患者难以忍受折磨而选择跳楼自尽。
   他说,不少人甚至包括部分专科医生都认为,耳鸣久了相当于被“宣判死刑”,因为完全治好不大可能。然而,如今的耳鸣治疗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耳鸣治疗往往不直接针对耳鸣的病因,而是将适应耳鸣作为第一目标,让患者自己感觉不到。
   在患者听力下降不严重时,目前最流行的疗法便是声治疗,即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让患者听喜爱的音乐或是大自然声音,且音乐和声音的音量不能超过耳鸣声。患者听久了,就不会注意到耳鸣。让患者在有声环境中生活、工作,目的在于弱化耳鸣对大脑皮层的刺激,通过训练可以切断耳鸣与不良心理反应之间的恶性循环。

   
   提醒


   别到理发店掏耳朵
   当心外耳道炎


   一名女士来电反映,自己的耳朵特别痒,用手抠有烧灼感,让她很烦心,特别是睡觉时更是奇痒无比。高兴强询问其是否有灰指甲或脚气。原来,这名女士确有灰指甲,这种奇痒可能是交叉感染引发的真菌性外耳道炎。
   高兴强说,外耳道炎一般老人、小儿常见,小孩主要是湿疹引起的,老人则主要是抵抗力下降,掏耳朵时引起的感染。至于年轻人,外耳道炎多数伴有中耳炎,有分泌物。外耳道炎在急诊中很常见,他提醒,千万不要到外面的理发店掏耳朵,因为外耳道皮肤薄如蝉翼,仅0.1毫米,轻轻一碰便可能损伤、感染。
   阿明(化名)今年30多岁,一次他在理发店里掏完耳朵后,感觉耳朵嗡嗡作响,且耳朵有强烈的闷感。到第一医院看急诊,医生检查发现,其耳道掏得很干净,鼓膜出现穿孔。后来,医生紧急为其做了鼓膜修复。
   高兴强说,耳屎是由上皮皮脂腺和耵聍腺组成,皮脂腺可保持外耳道湿润,耵聍则有杀菌作用。因此,耳屎一般不用去掏,掏得太干净,反倒容易发生损伤。


   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
   可能噪音性耳聋


   对于老人,听力耐受性较差,应尽量避免噪音。比如,放鞭炮对年轻人没什么大影响,但可能造成老人爆震性耳聋。此外,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常见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以及一些止痛药、化疗药,也不可盲目进补保健品。
   音乐其实也可以是噪音。一些年轻人整天戴着耳机听音乐、打电话,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噪音性耳聋。每天连续戴耳机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应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劳逸结合并适当运动。
 

  【相关新闻】


   我市新生儿听力障碍
   发病率约2.8‰


   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刘生荣说,2007年,我市曾做过新生儿耳聋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大约在4.8‰。如今,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发病率大约在2.8‰左右,与1—3‰的大众发病率差不多。
   遗传、药物、孕妇染病等,都是造成新生儿耳聋的原因。大部分新生儿耳聋跟遗传有关,若父母双方之一为聋哑人,将会把染色体上的显性致聋基因传给子代;如果父母双方为正常听力者,也可能因为均携带隐性致聋基因而使子代发病。一般有基因缺陷的聋儿,都是双侧重度耳聋。可通过基因筛查确定哪个基因位点有问题,此后若再生育,后代可能还会有耳聋的问题。此类情况,可植入人工耳蜗加以改善。孕妇怀孕3-4个月时,若患上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疾病,或复发性肾炎、肝炎、糖尿病,使用耳毒性药物,或分娩时产程过长,难产、产伤、新生儿缺氧、窒息等,都可能生下聋儿。
   要想早期发现宝宝是否有听力障碍,新生儿筛查很关键。目前,我市医院都会在婴儿出生一周内进行筛查,检查出有听力障碍或有听力疾病危险的新生儿。确诊后,及时进行相关治疗和康复,将可有效避免日后成为聋哑儿。此外,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也并非万事大吉,一些新生儿患有迟发性听力障碍,到1.5岁-3岁才表现出来,应定期检查。


   婴儿脑袋转来转去
   应警惕异物入耳


   刘生荣说,儿童最常见耳病是化脓性、分泌性中耳炎,多与感冒引起的感染有关系。若三天以内及时治疗,则一周左右便不流脓了,一个月左右即可痊愈。
   异物、外伤也是儿童常见耳病。耳屎、纽扣、铅笔头、海绵等都是常见异物,若异物堵住耳道,疼痛难耐,可打麻药后将其夹出。对于那些不会说话的婴儿,若发现头转来转去,或出现发烧、烦躁、抓挠耳朵,则应警惕异物入耳。对于活虫入耳(常见的蟑螂,会导致细菌感染),千万不要试图将其掏出来,否则它会往里钻,将疼痛难耐,甚至可能造成鼓膜穿孔。此时,不妨滴两滴地卡英(麻药),若耳道足够宽,可直接夹出来。若耳道窄,则可用温水冲洗出来。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0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