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三月正是养肝护肝好时节
漫画/黄嵘
厦门即将进入立春三月,中医上认为,春季寒气渐消,万物复苏,人体的肝胆经脉经过冬天的沉寂,也逐渐恢复旺盛活跃,此时正是养肝护肝的好时节。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章亭博士介绍,春节过后,中医院接诊了大量脂肪肝、酒精肝患者,约占到整个门诊量的30%左右,许多市民因为冬季寒冷缺少运动,春节假期里又暴饮暴食、熬夜玩乐,不注意休息,给肝脏造成巨大负担,导致节日一过,各种毛病都冒了出来。
章亭说,肝在人体中主要起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从中医的角度看,春季在五行中属木,人体的肝脏在五脏中也属木,因此春气通肝,每逢春季到来,肝气趋于旺盛升发,为补肝之时。慢性肝病患者要利用好短暂的春季,多加调理,补肝益肝。
章亭介绍,中医讲的肝并不是单指“肝脏”这个器官,肝与胆相表里,它是一个功能系统,与消化、解毒、造血、生殖、情绪等都有关系。由于肝功能很多,所以肝病的症状非常繁杂。“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干涩和肝有一定的关系。“肝其华在甲”,所以通过指甲可以看出肝血的充足与不充足,比如指甲断裂等都与肝有关系。“面露青色”通过面色表现与肝相关。口苦,说明可能是肝胆火旺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只能说明与肝脏系统有关系,但不能绝对说就是肝的问题。所以当身体不适时,不要轻易自我诊断,到正规医院找正规医生诊断对身体健康才有保障。
章亭说,冬春交替之际养生要注意三个调整:一是调整饮食,所谓“不时不食”,应吃应时应节的蔬果。二是调整睡眠,“夜卧早起”,即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晚睡早起。三是调整情绪,注意精神养生。养肝宜从饮食、睡眠、运动、情绪多方展开。
【专家支招】
食疗养肝 吃对了才有用
“春季养肝”,针对肝气不足和肝阳亢盛两种不同体质的人也有不同的养肝方法。容易疲乏,畏冷肢凉,面青,多属于肝气不足体质,对很多事都着急上火的人肝阳上亢,属于肝阳亢盛体质。
对于肝气不足体质的市民来说,春季宜适当多食用一些温阳、升阳的食物,比如韭菜、葱、姜、蒜等带有香气、刺激性味道的调味菜,豆芽等清新升发的蔬菜,也可助长肝气升发。
对于肝阳亢盛(肝火旺)体质的市民来说,则不适宜多吃以上有助肝火上扬的食物,而应该多食用甜性的、健脾胃的食物,比如山药、枸杞、薏仁等。
市民应当特别注意,春季只宜食用温阳之物,微微助阳升发即可,对于羊肉、狗肉、黄芪、党参等过于补阳的食物,还是少吃为好。
春季养肝 睡眠、运动与情绪调节不可少
除了食疗养肝之外,章亭还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特别提醒市民要配合做好睡眠、运动、情绪调节工作。
首先,春季养肝讲求“夜卧早起”,市民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人平卧时血液会回流到肝脏,血液循环效果是站立时的7倍,有助于肝脏细胞的恢复。一个人如果晚上睡不好,隔天容易出现口干、口苦、口臭、两目发红的症状,这都是休息不好引起肝火偏旺的表现,古时称睡觉为“眠食”,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肝脏的修复时间主要在晚上23:00至凌晨3:00,因此,市民最好能在每日23:00以前入睡。
其次,要做到“广步于庭”。随着气温升高,市民宜顺应阳气渐渐升发的趋势,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经过冬季的蛰伏状态,春季适当活动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但活动不宜太过剧烈,以散步、健步走等较为缓和的运动为佳,在活动过程中,时间不宜过长,微微出汗即可,勿要运动得大汗淋漓,否则会损伤阳气。
最后,应注意“生而勿杀,赏而勿罚”,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调畅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人如果发怒则易伤肝。在冬春换季之时,多为阴雨天气,外加气候多寒冷,使得肝气欲升而不畅,容易让人心情忧郁,情绪低落,所以冬春之际要注意精神养生。具体来说,就是要力戒暴怒,尤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朗,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喜或过悲,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
如果控制不住脾气想要发火的话,章亭建议市民可以试试“嘘字功”,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深吸一口气,然后长“嘘”一声,缓缓吐出,这个方法有助于缓和情绪,平心静气。
【特别提醒】
当下寒气尤盛 须以保暖为主
春季温差较大,人的抵抗力易降低,同时也是麻疹、猩红热、肺炎、流感等疾病的高发期,面对多种病毒侵入,肝脏的解毒任务繁重。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郑卫东提醒,冬春交替时,天气乍寒乍暖,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抵抗力下降,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特别容易损伤阳气;而同时蚊蝇、病毒、细菌、霉菌等随之繁殖,流感、流脑等传染病容易传播,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病容易发作,所以做好保暖工作非常重要。他说,“早春养生仍以保暖为主,注意防风御寒,别急着减衣服,这就是古人说的‘春捂’。”他介绍,“捂”的方法包括室暖、身暖、脚暖、头暖、背暖等。“春捂”既是顺应阳气升发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方法。
【小贴士】
“太冲穴”是“出气筒”
肝火旺要多按揉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是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泄出去。
“太冲穴”很好找,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按揉方法是找到最痛的点,反复推揉,有助于发泄肝火。
春季养肝莫入误区
1“宜甜不宜酸” 此说缺乏科学性
坊间在春季养肝上常有“宜甜不宜酸”一说,指的是春季养肝时要多食用甜性食物,酸性食物因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升发和肝气疏泄,应当少食。
对此,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郑卫东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是不科学的。他表示,食疗养肝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人体体质的不同,因人而宜的展开。
在“宜甜不宜酸”这句话中,很多市民还常常误解了“甜”的所指,以为“甜”的意思是要多吃糖果、蛋糕等甜食,事实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
郑卫东指出,中医学中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宜甜不宜酸”中的“甜”指的应该是五味中的“甘”。甘性食物具有滋养补虚、健脾益气、调和药性、制止疼痛的作用,但它吃起来的味道却不一定是甜的。因此春季养肝“食甜”,应该是指要食用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比如木耳、山药、枸杞、薏仁等蔬菜谷物,苹果、樱桃等水果,在食用过程中,也应适量,吃得“太甜”亦会有碍脾胃。
2常饮凉茶降肝火 此招易损人体阳气
章亭博士还指出了另一个厦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误区,即稍一出现口干、口苦、排便不畅的情况,就认为自己是肝火旺盛,经常饮用栀子根、蛇舌草、金银花、菊花等凉性药材煲煮的茶水;时下热门的药材金线莲由于具有清热凉血,固肾平肝的功效,很多经常饮酒应酬的男青年也喜欢三天两头煮来饮用。章亭说,若长期过多摄入凉茶,会伤害人体阳气,导致人体的体质偏寒;会伤脾胃,影响胃口,甚至出现腹泻、畏寒的情况。市民应该认清自己的体质,辨证对待上火现象,如果本身体质为凉性,则不宜再过多摄入凉性物质。
章亭提醒,春季养肝时节尤其忌食寒凉食物,这是因为人体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本身阳气就较弱,此时过多摄入寒凉物质,将不利于阳气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