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回家难催生“地下120” 与护工形成灰色链条
出院救护车需求量巨大,“市场化”或是解决之道。
“地下120”与医院某些护工形成灰色链条。
读者建议>>
建议1
由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增加120急救车辆,在满足把危急病人送进医院的前提下,还有充足的车辆服务于市民的“出院难”
建议2
在卫生部门、物价等相关部门监管下进行“市场化”,即由民间力量成立类似120的企业,专门服务于病人“出院”
进医院容易,出院却遇上麻烦。昨日,本报关注重病号“出院回家难”问题,调查显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尴尬是,出院病人搭乘120急救车的服务需求增多,遇上120急救车的资源有限。
昨日,记者在跟踪调查中还发现,在这种尴尬局面下,催生了“地下120”,他们收费昂贵、态度蛮横,甚至在他们和医院护工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条灰色利益链。
谁来铺就重症病人回家路?又如何破解他们的“出院难”?昨日,本报报道引起了市民热议,有人提议政府加大投入,也有人建议市场化,成立服务公司。
老父出院无正规车护送
“地下120”趁机要高价
昨日,读者柯先生拨打本报热线968820,告诉记者,不久前,93岁的老父亲因胃出血住进了我市一家三甲医院,病情好转后,19日上午选择出院。由于父亲盆骨严重疏松,行动困难。出院当天,他想叫120急救车送老父亲出院,可他被告知大部分120急救车辆都忙着送病危人员入院,已无可送病人出院的120车辆。
叫不到120急救车,这时,医院的一名护工给了他一个联系电话:可以叫这部车!
柯先生半信半疑拨打了电话,对方称,他们的车子和120急救车一样,可躺。不多久,确实来了一部外形酷似120的车子,还有一个随车工作人员。不过,车上除了一部小推车,没有其他设备。
“反正能躺就行。”车子将老父亲载到楼下后,柯先生按要求付了500块钱。可他请求随车人员帮忙将老父亲抬到三楼,对方却蛮横拒绝。柯先生算了一下,从医院送到父亲的住处,路程不到10公里,要了500块钱。
“平均一公里近50块钱,还态度糟糕,太宰人了!”柯先生怀疑自己遇上了“地下120”。他建议,还是要建立一个正规的渠道,方便“出院回家难”的市民。
“地下120”在医院发名片
与护工形成“灰色链条”
柯先生遭遇的“地下120”,不仅存在于上述医院。昨日,记者在我市另一家三甲医院也找到一张“地下120”联系名片。
名片上,记者看到正面印有一部车子,和正规120急救车几乎一样。名片自称,负责省内外病人的接送,24小时服务。名片背面还称,车内配有担架、输液架、氧气瓶、吸痰器,内外科急救药品。此外,还可根据患者需要,派护士随车出诊。
照着名片上的一个联系电话,记者联系了对方。接电话的是一名男子,自称负责出车,一个司机,此外还配备一副担架和一个医护人员。接一名病人出院,一趟车的价格是800块钱。不过,如果要担架员,还得另外算。
记者还了解到,这些“地下120”经常到医院出院大楼发名片,跟医院护工大多熟络。护工向出院病人推荐这些“地下120”,从“地下120”取回扣,形成一个“灰色链条”。
出院需专业车辆护送
“市场化”或可解决难题
一方面,是120急救车辆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又是重症病人“出院回家难”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在这种尴尬局面下,催生出了畸形“地下120”。针对破解重症病人“出院回家难”,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陈育斌向记者表达了自己观点。
陈育斌说,解决重症病人“出院回家难”,有两渠道。一是由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增加120急救车辆,在满足把危急病人送进医院的前提下,还有充足的车辆服务于市民的“出院难”。
另一渠道,陈育斌说,即“市场化”,由民间力量成立类似120的企业,专门服务于病人“出院”。不过,市场化也不能乱了,需要卫生部门、物价等部门的监管。换句话说,车上需要什么设备,护工人员需要什么资格,卫生等部门要负责审核和监管;出车怎么收费,需要担架或者护工帮忙抬,又是多少钱,这些明细,都要物价部门定价。
“有需求,相信市场化并不是一件难事。” 陈育斌还表示,在2014年的全市“两会”上,他将把本报报道的这个市民“出院难”问题,当成一个议题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