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人情味的医者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做有人情味的医者》讲座现场。
杨叔禹在讲座现场。
【声音】
“医生不要废了‘望、闻、问、切’及‘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别让机器隔绝了医者与患者之间的触摸、交流。”
“认真的倾听、真诚的微笑、体贴的触摸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把爱的付出当作心灵的滋养,就会幸福,把工作当作帮助和感恩,就会快乐。”
“医生给病人的第一个处方是爱。”
“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也是最科学的人文。”
日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美丽厦门”建设活动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为了强化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教育力度,厦门市第二医院专门邀请了厦门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教授到医院做关于《做有人情味的医者》的专题讲座。其间,杨叔禹和参会代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和互动。
杨叔禹在讲座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在场医务人员:医护人员应首先具备“人文情怀”,用真心真情服务患者。治疗并不只是治疗疾病,还包含对患者心灵的关怀和慰藉,要更多地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冷漠的态度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在从业过程中,医生不要废了“望、闻、问、切”及“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别让机器隔绝了医者与患者之间的触摸、交流。
人文精神是医者必备素养
也是重塑医患关系的良方
“医者父母心、医乃仁术”是医学崇尚的古代中国版本,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的全面服务同时,却对医学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医患矛盾日趋紧张,医疗服务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
8月27日下午,厦门第二医院的国际会议厅座无虚席,一场《做有人情味的医者》的讲座吸引了二院众多医务工作者。演讲中,杨叔禹从医者和管理者的视角,阐述了医学和人文的关系,提倡全人医疗和整体医疗,强调对待患者在重视疾病治疗的同时,更应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心理的呵护,并指出高超的医学技术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医者成功的必备条件。他动情地引用著名妇产医学专家郎景和院士的至理名言——“医生给病人的第一个处方是爱”,提出了“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也是最科学的人文”,表达了他对医者人文素养的深刻理解,开出了“做有人情味的医者”这剂重塑和谐医患关系的良方。
“人情味”体现在服务细节
源自于心灵深处
杨叔禹以朴实的语言为现场医务人员进行了精彩的解说。他说,医务人员承载的责任大、工作繁忙、不被理解,有的人为此对职业产生厌倦心理,有社会因素,也有“人文情怀”因素。
他认为,对于身心都需要医者们帮助的患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尊重、帮助和关心”,认真的倾听、真诚的微笑、体贴的触摸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把爱的付出当作心灵的滋养,就会幸福,把工作当作帮助和感恩,就会快乐。
演讲中,杨叔禹也强调,社会和管理者同样应该关怀和理解医务人员,重视榜样的力量,催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建设不限于技术
文化建设才是核心
学科带头人应从技术型专家向技术加人文型专家转变,带领团队逐步打造科室文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不断传承。
在回答大家普遍关注的学科建设问题时,杨叔禹说,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是技术竞争,上升阶段是管理的竞争,而科室文化的打造往往是学科建设的更高层次。
人文关怀
要强调行动淡化形式
在谈到今年厦门市卫生系统开展的“以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主题的教育和实践系列活动时,杨叔禹充分肯定了第二医院设立神经内科“人文关爱合作试点病区”和集预约服务、审核盖章、病例复印、合理用药咨询、导诊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来取得的成果,特别强调各类人文关怀活动应以重视患者实际体验,最大限度便利患者就医,淡化形式,不无谓增加医务人员负担为原则。
讲座结束后,市第二医院杨伟群院长表示,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教育和实践活动,只有开头,没有结尾,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把医院办成富有“人情味”的“人性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