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处暑已过热未歇 祛暑湿防秋燥同样重要

2013-08-25 20:14:17厦门日报admin查看次数:903

 

漫画/朱利军

  处暑是夏秋交替的时节,防秋燥的同时还要注意祛暑湿,鱼和肉大都“生湿生痰”,最好少食。

  处暑过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早睡早起很重要,最好增加睡眠一小时。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前天是处暑。所谓“处暑”,就是说暑气至此而止,意味着暑气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不过,厦门的气候特点是处暑过后热不消,此时往往是“秋老虎”当令,民间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中医专家提醒市民,处暑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但处暑后厦门天气依然闷热,防暑祛湿仍然很重要。此外,处暑后太阳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市民出门在外仍应注意防止皮肤晒伤。处暑过后,中午气温较高,早晚变凉,昼夜温差拉大,市民应注意气温变化,防止感冒受凉。

1

  处暑过后仍需防“空调病”


  处暑过后“秋老虎”发威,厦门的炎热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许多家庭和办公室还会开空调,厦门市中医院体检部主任翁丽丽提醒,这时更要注意避免“空调病”,否则容易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翁丽丽建议,处暑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隔二三小时换气通风一次,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功能。
  对于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宜开空调;若无法避免空调时,应避免冷气直吹,并盖好腹部。
  有慢性病不敢使用空调的老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如电扇前放盆水,常用水擦洗身体。老年人出汗多,更易发热,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应勤洗澡、勤换衣服。消暑时别太贪凉,防止双脚和肚脐受寒。

  2
  少吃大鱼大肉 注意祛暑湿


  翁丽丽提醒,处暑是夏秋交替的时节,防秋燥的同时,还要注意祛暑湿,如果近期感到头昏、睡不醒、疲劳缺氧、周身乏力、吃什么都没味道,舌苔上还有一层厚厚的黄苔,那八成就是体内有了“暑湿”,要在及时就医的同时,注意改良饮食习惯。
  祛“暑湿”,饮食上应注意多食用薏米、红豆、冬瓜等除湿化湿的食物。冬瓜最好去掉软毛后带皮煮,可以化湿,也可用冬瓜皮和绿豆一起煮,为1﹕2的比例,冬瓜占1,绿豆占2。鱼和肉大都“生湿生痰”,因此,处暑期间最好少食大鱼大肉。
 

3
  早睡早起很重要 最好多睡一小时物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早睡早起很重要,有条件的话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翁丽丽表示。
  从穿着方面来看,应避免过早添加衣物。俗话说“春捂秋冻”,就是要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不过, “春捂秋冻”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这段时间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此外,早晨起床天气也比较凉了,也要注意增加衣服。
  另外,这时节老年人的气血阴阳都易亏虚,可能会出现昼不寝,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应早睡早起,保证休息时间。中午最好午睡半小时,让大脑和肠胃都休息一下。凌晨至4时为体内各项器官功能降到最低点的时候,中午12:00~13:00为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段。这两个时段最好能进入睡眠。这个时节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具有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促进发育和利于美容等作用。
 

4
  运动不宜过度 遵循“收、养”原则


  翁丽丽介绍,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同样,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适量做运动,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市民应根据身体素质,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应有所差异。早晚可去室外散步,中午气温偏高,尽量避免室外活动。
  打太极拳适合老年人,早晚气温相对低,可适当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爬山等,注意不要过度运动,否则更困乏。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但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小贴士】

  对付“秋燥”多喝蜂蜜水


  处暑过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干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厦门市中医院体检部主任翁丽丽说,对付“秋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多喝水,大家可以在晨起后的温白开中加蜂蜜润燥。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多吃水果和多汁蔬菜,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效果。
 

    【提醒】


  现在秋补为时尚早
  贴秋膘宜在秋分后


  “很多人都认为立秋后就要开始进补贴膘,以弥补夏季造成的身体损耗,其实,此时进补为时尚早。”翁丽丽说,立秋后还在伏天里,处暑则刚过伏天,人体湿气仍较重,脾胃消化功能还比较弱,进补还有些早。同时,中医主张“不通不能补”,就是说要先消食、顺气,排出体内湿火、气阻等再进补,方能有好的效果。而进补最好的时间,则是在秋分后。


  进补要分体质
  三类人不能乱补


  在进补时,三类人群需要多加注意。首先是脾虚患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此类人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进补需要格外注意。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这类人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补。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41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