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每天蜇伤多人 专家:海蜇泛滥与高温污染有关
8月2日,密云县一8岁男童在南戴河天马浴场被海蜇蜇伤,引起急性肺水肿抢救无效身亡。据记者了解,今年北戴河、南戴河地区海蜇数量明显增多,伤人事件频发,一天就诊人数上百。
记者在北戴河、南戴河走访发现,尽管当地采取了诸多防范措施,但仍有不少游客“中招”。
立秋过后,尽管天气转凉、海蜇数量减少,但海蜇蜇人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海蜇蜇人事件持续频发
“孩子蜇伤了!”昨日下午6点左右,记者在北戴河医院大厅看到,一对夫妇抱着一个男孩,匆匆往二楼儿科海蜇蜇伤就诊处赶。
“孩子在海里游泳的时候,说踩到了个软东西,我就拿铲子去捞,捞出来一个大海蜇。”孩子的父亲告诉记者。捞海蜇的过程中,孩子的脚不小心被海蜇的触须缠到了。
男孩的父亲不是第一次来北戴河了,但之前没遇到过被海蜇蜇的事情。因为听说了前几日密云县男童被海蜇蜇伤致死的新闻,所以孩子被蜇伤了,特别紧张。
好在孩子的伤势并不严重,“当时直喊疼,但到宾馆的路上,就开始消肿了。”
医生给男孩敷上沾有白矾药水的白布之后,嘱咐先观察半小时再继续治疗。
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先生也着实惊慌了一把。被蜇伤的董先生和他的一个朋友下午6点多赶到医院就诊。“下午3点多就被蜇了,当时没在意,还用淡水冲了澡,但过了几个小时,我朋友开始脸红胸闷。”董先生告诉记者。他本人也受了伤,但是相对较轻。
15岁的俄罗斯游客吉玛也被海蜇蜇到,伤到了右腿,但问题不大,医生给伤口进行了简单处理后,嘱咐他坐在走廊中留下观察。他表情镇定地坐着,还不时笑着安慰一旁为他担心哭泣的母亲。
北戴河医院在一层急诊科和二层儿科分别设置了海蜇蜇伤门诊。据急诊科王主任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用药和成人有比较大的区别。
负责治疗的儿科医生称,当天下午,先后有十几个孩子到蜇伤门诊就诊。记者观察到,在医院二楼的儿科病房外的走廊里,坐着六七个被蜇伤的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只有两岁左右,他们受伤的部位多为胳膊及脚踝附近。而在急诊科蜇伤门诊处,记者观察到,在下午6点至6:30之间,有7名患者前来救治。
所幸的是,当天并没有发生非常严重的病例。
海蜇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据北戴河医院急诊科王主任回忆,海蜇蜇伤病例陡然增多的情况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当时有两例非常严重的病例,“其中一例也是一个俄罗斯人,游泳时被一只红色的大海蜇吸住背部,还好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但另外一例就不那么幸运,引发了肺水肿,没救过来。”
王主任告诉记者,今年的情况更严重,大约十几天前,到海蜇蜇伤门诊就诊的病人开始突然增多,多的时候可能上百人。
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在8月初的时候,他有时一天能拉二十多个被蜇伤的患者去医院:“确实有点反常。”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海蜇特别多,而且都是大个儿的、带红色触须的。”一位已经在北戴河工作了五年的导游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记者在北戴河、南戴河浴场走访时,均有游客表示,在游泳时看到了海蜇。“大个儿的,好几只。”南戴河的一位游泳者称。
昨日下午3:40左右,一位游客匆匆跑到南戴河天马浴场岸边的警卫棚,称他在大约500米之外靠码头的地方,看到了一只大海蜇。
一名保安拿着铁铲,从及膝的海水中捞起一只直径约50厘米的大海蜇,透过透明的伞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红色触角。
“红色的触角有毒,别碰。”尽管捞上来时,这只海蜇已经死了,但保安还是提醒一旁围观的游客。
这已经不是当天下午该浴场发现的第一只大海蜇了。就在大约15分钟前,天马浴场的安保人员也捞上来一只相似尺寸的海蜇。记者看到,这只海蜇的表面已经被撒上了明矾,晾在海岸边的一处保卫棚里。在海边的沙滩上,不时能发现白色透明、或大或小的海蜇尸体。
“立秋之后,海蜇的数量变少了一些。”沙滩边经营帆船项目的一位商贩说。
北戴河医院急诊科王主任也发现,立秋之后,被海蜇蜇伤的病人人数在下降,“8日我们科有20个,比之前少多了。”王主任说,“但还是每天都有。”
防护措施有 防不胜防
8月3日,秦皇岛市委召开专题调度会议,要求加大对浴场海蜇的治理力度和预防宣传力度。不过,一些被蜇伤的患者似乎对此并不完全满意。“没看到警示牌啊!是不是应该再加强一下宣传和防范?”被蜇伤的董先生抱怨道。
在北戴河各浴场及南戴河天马浴场的入口处,都能看到一到两块警示牌,提醒游客“不能触摸的美丽海洋生物”的危险,一些警示牌还配有英文、俄文等多种语言。在北戴河各浴场沿岸,也零星竖着几块告示牌。
天马浴场还会定期播放广播,提醒游客不要接近海蜇。但是,记者注意到,这些广播站与海岸的距离超过50米,在海浪声中,很难辨识出广播的内容。
浴场海边每隔200米左右,还设置有一个警卫棚,每个棚中有3-4名武警和保安守候,地上还放着大包的白矾等急救用品。不过,在码头附近,500米以外都不见一个这样的警卫棚。
“我们也无奈,人手太少,根本顾不过来这么大的场地。”一名保安说。
除了宣传而外,海边还有专人捕捞海蜇,北戴河某浴场海边的商贩称,每天早晨和下午,各会捕捞一次,“但是海蜇那么多,哪里可能全捞上来。”
不过,海蜇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对北戴河与南戴河的旅游业产生实质性影响。海边和路边的多数商贩都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意很好,和往年一样。
“其实我们也不太在乎。”一位游客说,“听说海蜇蜇死人的事儿了,但那是个例,小心点就是了。”
在北戴河,一名游客还用双手托起一只形似海蜇的小水母,“不碰到触须就没事儿,翻过来托住。”边说边把它递给一旁的小女儿。
“我们团里,今天一下午就先后有7个孩子被蜇伤送过来。”一名来自山东的导游告诉记者,“在海边,我跟孩子和家长说,不建议下海,但是他们没当回事儿,结果就出事了。”
专家解读
海蜇泛滥与高温污染有关
是什么“杀死”了8岁男童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所教授张光涛告诉记者,海蜇是水母的一种,海蜇也分数种。他推测,导致男童死亡的海蜇应该是沙海蜇。
沙海蜇俗称沙蜇,生活习性与海蜇基本相似,属于腔肠动物,是非常低级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它的“帽子”,专业人士称为“伞”的下面挂着很多须,蜇人的刺细胞就长在这些长须上。刺细胞里有毒刺,它是沙蜇的“毒箭”。遇到外界刺激,沙蜇会立刻释放出刺细胞,“毒箭”射出的瞬间只有万分之一秒。并且,“毒箭”的毒性非常可怕,即使它已经死掉,它的毒液还会在海里存留24小时。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丽岩也称,不同的海蜇毒素不同,而且,因各人体质的差异,被蜇之后的反应也不一样。
为何近年海蜇特别多
有专家认为,海蜇泛滥有很多种因素。比如与全球气温变暖有关。海水水温提高,给海蜇繁殖提供了合适的温度。还有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人类对海洋鱼类过度的捕捞,如海龟、金枪鱼这些海蜇的天敌大量减少。海洋专家分析,一只海龟一天可以吃掉50只水母。由于海龟的视力比较差,它们把漂在海里的塑料袋当成水母吃掉,误食不能消化的塑料袋后果很严重,海龟会窒息而亡。同时吃多了塑料袋,海龟家族就会对水母害怕三分,这也就进一步导致水母泛滥了。
张光涛告诉记者,海蜇是全球海域都面临的问题。资料显示,在日本,就曾有大团海蜇阻塞日本核电厂的海水冷却系统,迫使该核电厂局部关闭;美国从夏威夷到科德角湾的地区,也发生过海蜇蜇人事件。另外,法国、挪威、克罗地亚、北非等许多沿海地区也出现过海蜇危机。
“这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张光涛说。尽管海蜇是有性繁殖,但是它的幼体(水蜇子)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幼体移动时会在附着处留下一些组织,这些组织又可以长成新的水蜇子,如此反复,可成倍增长数量。张光涛还介绍说,中科院近几年正在做相关课题。
如果被蜇伤了,急救措施是什么?
一定要避免接触海蜇。到海里游泳前,一定要了解当地海域是否有海蜇。如果有就尽量不要下海。一旦被蜇伤,千万不能抓被蜇的地方,否则毒性就会扩散,用清水或湿沙擦洗伤处也是不行的。正确的方法是尽快用盐水、酒精、橄榄油擦洗或把干沙敷在受伤处,或者用干布用力擦拭,然后再用醋或盐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