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人物奇闻 >> 查看内容

骨骼识别加骨龄鉴定一天确定碎尸身份

2013-03-20 14:42:08厦门晚报admin查看次数:3999

   【荣誉的背后】

   社会治安满意率全省第一

   系列报道

   一块骨头,能看出是人骨还是动物骨头的,是兽医;能看出是人体哪块部位的,是骨科大夫;但要看出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少年、中年还是老年,只有法医才做得到。

   厦门法医中“识骨辨人”的佼佼者,是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法医科负责人殷晓峰,他是全市4300多名民警中唯一在岗的主任法医师,被省公安厅特聘为省刑侦专家。

   近日,市公安局在全省公安系统2012年度综合考评中获得第一,殷晓峰带领的法医团队,为警方在刑侦技术考评这一大项拿到全省第一,立下一功。

  完善闽南籍人种数据,破无名尸案容易多了

   对侦查员来说,最怕遇到的案件之一就是尸源不明、又没有目击者的命案,要是连尸体的体貌特征都无法掌握,破案更是难上加难。

   但这些对厦门警方来说,早就不是难题。2002年初,在殷晓峰的极力倡导下,厦门市公安局参加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人骨骼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研究,成为参研单位中唯一一家市级公安机关,参研样本也填补了该数据库中关于闽南籍人种的数据空缺。

   简单地说,人体骨骼中206块骨随着性别、年龄、地域的不同,都具有独特的指标参数。这个课题就是通过海量的参数测量和枯燥乏味的基础研究,计算后得到中国人骨骼信息数据。

   “只要现场发现一块人骨,就可以通过上述骨骼信息库中的相关资料和公式,计算推断出死者的性别、年龄和身高。”殷晓峰说,说起来简单,但前期的参数测量和积累,却花费了大量时间,因为每个人的骨头因年龄、性别、生长环境、遗传基因等都有所不同,要得出计算结果,就必须反复测量。

   “回想起当时参加课题测量工作的情景,只要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骨头、数据。”他说。

  通过骨龄鉴别年龄,误差不超过一岁

   说起10年前发生的一起碎尸案,警方内部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时警方先在海沧发现了一段人体右上肢,第二天又在筼筜湖周边发现了一段人体躯干。法医将两段拼凑在一起,发现是一名女性尸体,此外别无信息。

   法医想到了骨骼识别和骨龄鉴定这两个办法,先对上肢拍关节DR片,骨龄鉴定结果是16岁左右。再对另一半碎尸做骨骼识别,比对出年龄也在16岁左右。这两条信息交给侦查员后,后者一下子就找出死者是16岁的雷某。凶手很快也被找到了。

   做这两项实验的就是殷晓峰带领的法医团队。“做这两项实验,只用了一天。要是用土办法一个个比对失踪人口,或者等到雷某的父母采集DNA样本来比对,嫌疑人早跑了。”殷晓峰说。

   殷晓峰还带领市公安局专项课题研究组,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合作开展了青少年活体骨龄鉴定的课题研究,这套技术对刑侦工作有很大帮助。

   法医的骨龄鉴定也是鉴别年龄,主要针对14岁到18岁人群。有的嫌疑人在老家没上户口,被抓后也不说年龄、身份,只有通过骨龄鉴别年龄,进而确定如何量刑。殷晓峰说,误差不超过一岁。

   【背后】

   法医的故事

   一小滴腐尸液体 周围人都闻到臭

   法医和尸体接触频繁,每套程序下来,至少要和尸体近距离接触大半天时间。

   曾在岛外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法医勘察后,搬运尸体的工作人员不小心把袋子一斜,腐败液体溅了法医一身。法医用了大半瓶洗发水、沐浴露才洗干净,觉得还是有气味,最后仔细看了一下,警服衣兜盖上还剩一小滴没清理掉,周围人都闻得到臭味。    

  假想成受害者和嫌疑人
   法医还原作案过程

   去年春节期间,集美一名男子遭遇碎尸,一半被烧焦抛在住家边,一半被剔骨抛在市区。法医们勘察发现,死者头部的伤口很深,又都集中在头部右侧。

   法医们集体讨论,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和嫌疑人,最后初步判断,受害者的伤口集中在头部一侧,有可能是受到环境和体位的限制,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被害人出租屋床上狭小的空间才能形成,案犯在短时间内用斧头对被害人头部连续砍击,被害人瞬即丧失了抵抗能力。

   案件很快侦破,嫌疑人就是死者的妻子,她交代的作案过程,和法医们分析的一模一样。

   (记者 朱俊博 通讯员 厦公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5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