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我国2.6亿人患慢性病 政协委员建议设步行日

2013-03-13 09:55:20新闻晚报admin查看次数:715

多步行也是一种健身方式,可以改善体质

      高血压、糖尿病等被叫做“慢病”,近年来发病人数上升,最新数据是:2.6亿中国人得了“慢病”。这两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杨今年再提将每年5月11日正式设立为“步行日”,并需通过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白岩松、姚明等3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同时附议。

      提案梳理

      政协委员再提设“步行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杨说,2012年5月,卫生部联合国家15个部门联合发布的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高,致死率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近20年来的能量摄入没有太大变化,但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我国18岁以上成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比例不到12%。 “可见,缺少体育锻炼、吃得多、动得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我国慢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倡导 ‘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慢病的防控”。所以,他今年再提将每年5月11日正式设立为“步行日”。

      此前,卫生部于2010年开始倡议每月11日为大众民间步行日。人民网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网民了解并支持。胡杨说,“11”既代表两条腿,又代表餐桌上的筷子,还代表了平衡(木),喻意“吃”、“动”平衡;5-11则喻意着“我要吃动平衡”,易于民众理解和践行。

      他说,通过步行日的设立,积极倡导每天步行不少于一万步的健身及步行、骑车等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加强绿道建设,沿途设置距离标志和健康常识宣传牌;免费开放更多的公园,方便市民步行健身。医卫、体育、教育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合作、共同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联动机制,组织专家予以指导;利用海报、公益广告、健康大讲堂等方式,宣传正确的步行方式和要领。

      公园破墙,为步行营造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提案是有关公园拆墙、免费开放的。 “你想想,拆了墙,想从哪儿进公园溜达就从哪儿进,步行健身是不是更方便? ”他直截了当:“这是为提倡‘步行日’营造的硬件氛围。 ”提笔前,他可谓“小心求证,大胆假设”,连大学上铺的兄弟也被他拉来做调查,先后调研了国内近10个城市的情况。

      白岩松说:“举个例子,我上海的朋友帮我做了份详细的绿化园林管理数据,大部分公园已实行免费,但拆墙的只有一小部分。有个朋友做的是关于长春的情况,他是我大学同学,是石家庄记者站的,他和我探讨的是石家庄的情况,由于城市比较小,大部分公园围墙都拆了,“大学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给我带来的是广州、佛山的调研情况。广州比较靠谱,有规划,2011—2015年每个区至少拆一个公园,五年完成六十个公园破墙。 ”

      吃得多、运动少,肿瘤高发

      平均每分钟6名国人确诊患癌,而上海肿瘤的发病率比全国还高36%。吃得多、运动少是主要原因。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业部总监冯丹龙将提案建议,由政府、个人、社会、药企多方筹资,试点创建特药救助机制。

      今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首次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285.91/10万,平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上海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全国,主要原因是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寿命长。排名靠前的肿瘤有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胃癌和肝癌。她说,这与地区生活水平提高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有关,除了饮食过于精细,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身体活动程度减少,超重肥胖增多。

      冯丹龙建议,针对肿瘤等大病高发病种,酌情选择部分疗效确切、能提高病人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的创新药物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同时,借鉴现有成熟的患者慈善援助项目经验,建立多方筹资的特药救助机制——政府、患者各承担部分费用、医药企业捐赠部分药物,各方共同合作帮助患者减轻医疗负担。

      同时,可考虑引进商业医疗保险或补充大病保险等社会筹资渠道,确保特药救助机制的可持续性。

      政府回应

      “2.6亿慢病患病人口是个被低估的数字”

      “事实上,我国2.6亿慢病患病人口是个被低估的数字。 ”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卫生部调查的结果,也就是我问你,你有高血压吗?有诊断过糖尿病吗?有诊断过慢病吗?但高血压的知晓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生病。

      她说,上世纪80年代,国家卫生部曾在大庆选择糖耐量递减人群专门做过测试。这些人群被分成3个组,都不给药,而是分别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饮食控制加运动的方式,来检测日后得糖尿病的几率。

      20年后的回访显示:当年的干预到后来仍有效。当年被干预过的人,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往前走变成糖尿病。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最后得了糖尿病,但比一般的人晚了好多年,糖尿病控制情况也比一般人要好。 “这就说明,得慢病不可怕,合理膳食+运动,人完全可以有质量的活着。 ”孔灵芝说。

      至于保持健康体重所需的运动量,孔灵芝说,提倡“日行一万步”。 “事实上,1万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家务活动、出行交通、工作活动均可计步数“。她举例,拖地板8分钟,擦窗户11分钟,站立带孩子13分钟、蹲地10分钟,其运动量就相当于走1000步。知道各种美食零食的能量和相当步数也很重要,比如:吃一根油条,需要走 11824步才能消耗掉;走8203步才能消耗掉一个170克的冰激凌;吃一个88克的玉米沙拉,则只需要走2930步。

      做了上述家务后,大概折成多少步;白天上班走了多少路,扣除这些后,晚上出去散步时,可能只要再走半小时、40分钟就够了。

      对话委员

      治慢病,能让“预期寿命达75岁”更精彩

      “慢病”防治的目的是什么?

      白岩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5岁。设想同样的寿命,一个人从60岁就开始患病,对家庭、对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和人力负担,而另一个从72岁才开始患病,哪个人活着的生活质量更高呢?

      简单概括,我认为慢病防治的目的,就是“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病后不转为慢病”。

      胡杨:事实上,对于生命质量,国人应有新的认识。 45岁青年才刚刚结束,65岁中年才刚刚收尾。而“慢病”防治得当,就能延长生命质量。

      为什么选择步行这种运动方式?

      胡杨:任何一个运动对身体都有好处,步行对场地、器材的要求都不高。有一位科学家调查了80个老百姓,看每周步行步数和身体形态、体质、身体成分、血脂的关系。结果发现,每周步行14公里以上的人,比每周步行4公里以下的人,心血管患病率要低40%。还有一个对1万多人的研究调查也发现,每天步行1万步以上的人,身体形态、体质各方面都非常好。4000步以下的人,有很多人有慢病、高血脂、高血糖等。

      此外,即便得了慢病,也有很多研究表明通过加强运动以后,这些慢病症状将慢慢消失。

      白岩松:我突然想到应该换一个角度再说步行这个东西。从生命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会的这几项功能拿什么去衡量他在长大?哭和笑生来就会、吃是天然的,不教就会。接下来的观测就是会爬、会走,然后进入到生命的正常状态中开始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路是与生俱来的最本质技能。倡导“步行”绝不是说步行是适合每一个年龄、每一个人的最佳运动,而是最大公约数。

      平时是如何运动的?

      白岩松:我的运动“菜单”很丰富,每周两次踢球、每天坚持跑步。不过,我跑步也有原则。这几天北京市中重度雾霾天、沙尘天气,那就没法运动了。轻度污染的天气,可以戴口罩、坚持走路,也不用换衣服。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跑步出出汗。两年前,我血压到了临界点,看病时医生建议我吃药。一旦服药,终身便停不了。我跟医生约定,给我3个月的时间,到时不行再服药。从那时开始,我便开始有系统性的快走。去年去医院复查,指标恢复正常了。这说明,指标都是可逆的,抓紧时间运动真的有好处。

      胡杨:前两年一直忙于工作,我忽视了运动,血脂有点上来了,血压的低压部分也上来了。这两年通过跑步、游泳等运动,现在基本上所有指标都正常了。

      (新闻晚报)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4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