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深圳儿童糖尿病患者连年递增最小仅2个月

2012-11-14 09:36:09南方日报admin查看次数:832

    肥胖儿童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不明原因地消瘦遗尿,就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长。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每10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数更是超过了糖尿病患者人数。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青少年儿童糖尿病患病人数也在不断递增,据了解,仅深圳市儿童医院每年新增的儿童糖尿病患者就约有30—40名,而这个数字在10年前仅为10多名。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新生儿患糖尿病的现象也在明显增多,其中年龄最小的为刚出生2个月的患儿。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深圳市医学会日前在笔架山公园广场举办了糖尿病咨询义诊活动。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以“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保护我们的未来”为主题,旨在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来唤醒公众意识,做到提早预防和治疗。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升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当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当身体不能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出现了糖尿病。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霞告诉记者,近几年,深圳儿童糖尿病患病人数在明显地增长。以前一提起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患病儿童为学龄期儿童,即6—14岁,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然而近些年,新生儿患糖尿病的现象也在明显增多,其中年龄最小的为刚出生2个月的患儿。

    刘霞告诉记者,新生儿糖尿病并非仅限于刚出生的新生儿,所有出生后至6个月内患糖尿病的都被称为新生儿糖尿病。不过其中一部分婴儿只是暂时性糖尿病,最终会痊愈。而另一部分则没有那么幸运,糖尿病会伴随他们一生并需终身治疗。“以前,新生儿罹患糖尿病很罕见,现在婴儿患病已变得常见。”她认为,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儿童患糖尿病的人数远比成年患者少得多,但是相对于以前,前者患病人数有明显增加,患病的年龄越来越小渐渐成为常态。

    “义诊当天有2—3名糖尿病患病儿童的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咨询,年龄大都在8—10岁,有经过正规、系统治疗,基本控制的还可以,其中一个孩子是因为平时血糖控制不佳已改用胰岛素泵。”据了解,当日现场咨询的人数约为300多人,其中咨询儿童糖尿病的有10余人,约占5%。

    刘霞说,以目前临床数据看,儿童糖尿病有低龄化的发展趋势,2—3岁儿童患病人数也很多。但相对来讲,学龄期的儿童因为跟外界接触比较多、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因而学龄期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学龄前儿童要高。

    摄入糖过多会诱发2型糖尿病

    据悉,目前的儿童糖尿病患者中,85%以上属于1型糖尿病,远多于2型糖尿病人数。而成年糖尿病患者则绝大部分属于2型糖尿病。但近年来临床上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有增多的趋势。

    “环境因素的改变和自身免疫系统的损伤是诱发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刘霞说,若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环境因素遭到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腮腺炎及肠道病毒等感染,或者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那么至少40%的先天性风疹感染的婴儿在出生后会患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主要指1型糖尿病)与成年糖尿病(主要指2型糖尿病)相比,其遗传因素则占次要位置,但对于双胞胎的孩子来说这种影响则较大,如果其中一个孩子患病,另一个患病的概率大约是50%。刘霞表示,饮食习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也不及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大,儿童多吃糖不见得会得1型糖尿病。但如果因摄入过多的糖或其他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的话,会诱发患2型糖尿病。

    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患糖尿病,儿童不会。”北大深圳医院内分泌科的主任医师张帆告诉记者,这其实是家长的认识误区。糖尿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且任何年龄、任何时候都有患病的风险。

    “百姓普遍认为儿童通常只会患1型糖尿病。”张帆说,实际上,现在的肥胖儿童很多,而肥胖儿童就是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危发病人群。因而儿童的2型糖尿病也理应引起重视。1型和2型糖尿病都是很严重的,两者都可以从儿童期患病,因此了解糖尿病的警示征象非常重要。

  刘霞提醒各位家长,与成年糖尿病发病相比,通常儿童糖尿病的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并且儿童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症状不一定都很典型,可能没有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现象。一旦孩子有异常表现,如有的孩子之前比较胖,突然开始不明原因地消瘦、遗尿时,家长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若等到孩子出现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如呕吐、腹痛、甚至昏迷时才到医院来检查,后果会很严重。如果1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年内没有接受正规治疗的话,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家长的不重视,耽误了治疗时间。“之前有几个高二高三的学生患病。起初家长误以为孩子因为学习累、压力大,并没留意到孩子的突然消瘦。等孩子昏迷了,送去医院检查后得知,孩子为酮症酸中毒导致的昏迷,最后接受胰岛素治疗才逐渐恢复。”张帆介绍。

    刘霞提醒,在她的接诊患儿中,就有因家长离异、对孩子关心不够而耽误孩子治疗的案例。还有因未及时、正规治疗而出现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脑血管受损后导致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虽经胰岛素替代及综合治疗后有所好转,但已对孩子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带给家庭一定经济压力。

    治疗以生活方式管理加胰岛素治疗为主

    宣传教育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刘霞说:“2009—2013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都以教育与预防为主题,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她还指出,儿童糖尿病与成年糖尿病的患病指标是基本一致的,唯独学龄前期儿童与学龄期儿童对低血糖的要求上略有不同。首先,婴幼儿生命脆弱,对低血糖的耐受程度不强,血糖太低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另外,1—3岁的幼儿指标也稍有区别,血糖值不应低于正常同年龄婴儿的最低血糖值,因为低血糖容易引起心、脑损伤,以及对重要脏器的营养供给不足,因此低血糖对幼儿的身体损伤很大。

    与成年糖尿病治疗方法一致性的是,儿童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对饮食进行控制、计算热量的摄入、并对每天的血糖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定期去医院随访、多运动。然而婴幼儿因为年龄太小,没有自主性,因而在治疗上就略为棘手。另外,胰岛素的治疗应该根据病患的日常运动、自身胰岛功能,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个体化方案。

    “很多成年人服用的降糖药,18岁以下的儿童是不能服用的,治疗儿童糖尿病的方法还是以生活方式管理加胰岛素为主。”张帆说,儿童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病情,马上需要服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病情。

    张帆还指出,可能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上都控制得很好,轻微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而且是终身型疾病,需要细心监测与控制,如果患者能坚持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并在饮食管理、生活方式上做到严格把关,则患者的生活质量仍能得到保障。

    (健康指导: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霞;北大深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帆)

    怎样合理地

    自我监测血糖?

    相关

    合理的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并减少低血糖风险。

    深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王薇指出,要做到合理监测血糖,首先应该掌握正确的血糖仪使用方法,其次应该定期校正血糖仪准确性,注意比较监测血糖和抽血静脉血糖的差别。毛细血管血(指尖血糖)空腹时,通常要比静脉血高0.1—0.3mmol/L,餐后通常要比静脉血高1.1—3.9mmol/L。如果存在较大偏差,可以联系血糖仪售后矫正。

    1.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

    餐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和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者。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夜间血糖监测: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应监测夜间血糖。

    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剧烈运动前后需要监测血糖。

    2.制定监测方案:

    注射胰岛素或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患者:1-4次/日。

    1型糖尿病:3-4次/日。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

    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1-2天/周。

    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或患其它急性病时: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生病或血糖>20mmol/L时:应同时测定血酮或尿酮

    医生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能准备一个血糖日记本,在就诊时带给医生看,这样能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指导:深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王薇)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4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