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不出厦门
医改“厦门模式”走向全国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是每一位市民群众的心愿。
这十年来,围绕这一目标,厦门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很多举措——— 加大投入扩建公立医院,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改造,调整医药价格标准……
这些惠民举措的推出、落实,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共享医改的丰硕成果。
我叫余兴华,自从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在医疗卫生领域整整工作20年了,现在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保障部副主任。
这些年来,厦门卫生事业中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我都有幸参与其中,包括湖里医院、中山医院本部的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合,望着拔地而起的医院大楼和整洁的病房,内心涌动着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这十年间,厦门市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相继推出多项措施,让市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推出的“市民健康系统”等举措还被誉为医改“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随着厦门医疗水平的提高,居民“大病基本不出厦门、小病慢病不出社区”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增投入 促进公立医院跨越发展
1992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湖里医院药械科工作,院里规模不大,但当时的医疗条件还行,福利待遇也好,从来不愁没病人。不过,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以及快速增加的常住人口,让当时只有五层楼的湖里医院不堪负荷,简陋的就诊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2000年以来,厦门医卫界也紧紧把握时机,大举扩建、新建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等几家公立医院,都相继扩建了住院大楼或迁址新建。湖里医院经历了几次波折,2008年与中山医院合并后成为分院,二期工地也获得市发改委批复,同意进行异地迁建。湖里分院新院区是旧址的12倍大,设床位500张,日门诊接待能力可达四五千人次,服务范围覆盖湖里区50万以上人口,可有效分流患者。
我现在的岗位,主要负责医院的基建工作,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卫生事业投入上,政府越来越舍得花钱了。2011年,厦门市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超过16亿元,较前年增加近30%,其中,投入新建、改建和扩建重点医疗卫生事业项目达4亿多元。2011年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231个,其中医院38个、基层医疗机构1193个,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总数11533张,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床位9715张,占总床位数的84%。
解民忧 小病慢病在社区就能看门诊
2008年,我还兼任了中山医院社区部常务副主任,牵头对中山医院下辖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工作。在厦门岛内,三级医院的服务不仅覆盖了东西部,还深入到各个社区。通过医疗资源整合,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已惠及岛内外群众,岛内15家社区实行三级医院管理,第一医院、中山医院、中医院的大牌专家到社区坐诊,居民到社区看病,也更放心、方便了。
去年,厦门市财政安排1亿多元支持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积均在2000平方米以上,并高标准配备设施装备,累计完成近百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目前,厦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街、镇、村覆盖率达100%。
在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上,厦门市卫生局今年又有新举措,推广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提升全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病人能就近看病,慢性病人可免费与社区全科医生签约,享受体检、咨询、预约看诊等7项服务。为鼓励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厦门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调整基层医疗机构临时用药目录,增加了48种慢性病常用药,使社区慢性病用药与三级医院基本一致,解决了很多慢性病人无法就近取药的问题。
提服务 看病全预约改善就医感受
作为一个在医疗卫生系统打拼20年的老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来厦门卫生系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前是厦门人到外地求医,现在变成了外地人到厦门就医。就我所在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来说,当前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300万人次。
在厦门市的几家大型公立医院,来自外地的患者比例已经达到40%到70%,厦门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正逐步显现。为方便患者就诊,减少等候时间,厦门市建立预约诊疗平台,通过电话、网络和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开展预约服务。目前,全市各大公立医院专家、专科、专病门诊的预约量已全部达到50%以上。
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方面,厦门市加强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依托市民健康系统,厦门市还在公立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全面实施112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让治疗更加规范化、精细化,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此外,厦门市还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活动,全市目前开展优质护理病房55个,以点带面为病患提供心贴心的护理服务。
数读
回首这十年,是厦门卫生系统改革最重要的十年,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十年,让我们用一组组数据,细细梳理厦门这十年来医疗卫生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2008年,厦门第一医院、中山医院成功问鼎三甲,第二医院、第三医院也跻身于三乙之列,从此结束了厦门无三甲综合性医院和岛外无三乙综合性医院的历史。
2010年1月起,厦门市在全市38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价格下降15%;8月起,实行基本药物药品费用每人每年500元,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全额报销,优惠政策还扩大到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群众在基层看病就医负担减轻。
2011年7月起,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从原来的60%提高到70%,据测算,这一措施可为群众减轻1370万元住院医疗费负担。在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方面,全市城乡居民总体保障水平达到21万元,为全国最高。厦门市医院药品加成由15%降至10%,减轻群众医药费支出。
截至2012年10月底,厦门市拥有三级医院13所,已建成一批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优势学科群:9个市级医学中心、24个重点专科、34个规划重点专科。卫生应急和医疗急救体系能力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构建了“陆海空120”立体交叉急救网络、多个医疗急救基地,形成全国一流的医疗急救体系。
十年前,我带母亲去医院看病,最头疼排队。挂号要排长队,交钱也要排队,还看过有人急着看病,插队吵起来的,当时我就想,啥时候到医院看病能不排队呢?现在可好了,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在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解决,再也不用跑大医院去挤了。
——— 林阿姨(48岁,家庭主妇)
现在,一条街上好几个药店,看病做个检查啥的,在我们翔安的医院都能做,真方便。
——— 陈伯伯(58岁,菜农)
去年我姑姑手术后我去探望,发现现在病房非常整洁,中央空调温度适宜,病人也舒服。
——— 李女士(34岁,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