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宽带运营商分级垄断牟暴利 网速贵又慢
■ 观察家
监管部门或许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为网民提供科学准确的测速服务,帮助消费者鉴别家中的宽带到底有多“宽”,退还消费者所交的冤枉钱,并追究涉嫌诈骗的运营商的法律责任。
10月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假宽带真相”,节目中详尽揭露了一个困扰网民多年的老问题——“在花高价买了宽带服务之后,却发现网速并没有明显提升”。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教授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国固网宽带用户达到的实际带宽仅是标称带宽的55%,网民在带宽上花的钱将近一半都是冤枉钱。
其实,“假宽带”一词并不新鲜,早在去年12月时,国内独立第三方调查机构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就发布了一份《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报告中称,中国绝大部分用户正在使用“假宽带”,即实际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速率的宽带服务。
但面对这样的“假宽带”,用户往往很难判断,这到底是受到带宽共享、传输损耗、服务器响应慢等因素影响,还是因为被宽带运营商所“欺骗”,因而也就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方面,国外有些经验可以借鉴。
比如,美国运营商AT&T向宽带用户提供测速软件,如果网速低于名义网速的80%,用户可以投诉并立刻得到解决问题的答复。与之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的平均网速只有名义网速的55%,这显然不仅仅是“技术损耗”,而是有更多的“人为因素”。
本次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所揭示的,正是宽带“又贵又慢”背后的部分真相。因为运营商长期吃“铁饭碗”,不仅导致他们缺乏开拓市场提高服务的动力,更导致二级乃至三级小运营商借机“大包干”,以代理之名行“分级垄断”之实,将一级运营商省级共享的模式复制到城市甚至小区,把手头有限的宽带资源卖给尽可能多的用户,从而以近乎行骗的手法获取暴利,造就了有中国特色的“假宽带”。
可以发现,中国式“假宽带”背后的根源问题,正是垄断。根本的解决办法,当然是破除垄断。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少花冤枉钱。因而,监管部门或许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为网民提供科学准确的测速服务,帮助消费者鉴别家中的宽带到底有多“宽”。对于那些宽带造假、网速缩水的运营公司,应勒令其按照实际带宽服务,退还消费者所交的冤枉钱。同时,对存在明显欺诈行为的运营公司,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的网民已经数以亿计,面对“所有宽带都是这样”造假的情形,监管部门不能再回避问题,即便一时拿不出治本的办法,对这种靠行骗牟取暴利的行为,也要加强监管,挽回消费者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