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媒体评乳企抽检:没出事怪抽检多 出事怪草有错

2012-09-01 10:58:23潇湘晨报admin查看次数:627

编辑动机

日前召开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一家大型乳企负责人语出惊人:去年国家抽查该企业4553次,这么抽(检)会死人;中国乳品工业水平世界领先,唯一差距就在奶源。

我国乳制品问题一直受到公众高度关注,一方面,在如此多的抽检下,我国乳制品质量仍与群众期望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奶源地也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乳企产品出了问题,奶源地往往成了推责的“万金油”,没出问题时,又抱怨抽检太多。专家认为,我国对于奶源地的建设、乳制品的生产销售整个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都需要提质,要提高乳制品整体质量,尤需乳企自

“一年抽检4553次”

“2011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这么抽(检)会抽死人”,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最近的一次讲话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是否真有那么多抽检?4000多次抽检,消费者还担心喝不上放心奶,问题出在哪里?

“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无以复加”

8月25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在浙江召开,郭本恒在会上说:“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郭本恒说,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此言引发诸多质疑:真有那么多次抽检?如果乳制品企业管理先进,为何不时爆出“质量门”?

光明乳业公关总监龚妍奇回应,有关抽检次数多的言论并非抱怨,而是传达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在加强自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是空前的,请消费者理性对待乳制品质量;二是向乳制品企业传递信心,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

上海质监局回应:再严厉也不为过

8月28日,上海质监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于郭本恒的言论,该局副局长沈伟民回应:“我不知道这位老总的抱怨是出于什么想法。我认为有这么多抽查,是对老百姓负责,是对民众负责。企业应有这样的认识。三聚氰胺事件出来后,我们采取这么严厉的措施,不为过。”

沈伟民介绍,目前光明乳业集团在上海共有5家企业,郭本恒所说的抽查次数估计是包括光明集团本市和外地所有公司的产品。今年以来,上海质监部门对光明乳业旗下产品进行了203批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查,390批次生鲜乳原料监督抽查,15批次质量监督抽查,22批次各区县执法抽查,共计抽查产品630批次。

沈伟民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对我国乳制品产业形成的冲击不必赘述。面对公众的担忧,监管部门采取严厉措施绝不为过。

“企业是质量安全主体,再有怨气也该承担。”沈伟民表示,在重树行业信心,相关工作常态化后,抽检工作可能会逐步趋于平缓。

监管存在漏洞,企业学会了应付抽检

4000多次的抽检,为何还是堵不住乳制品的质量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部分标准落后、被一些企业寻着漏洞,是导致乳制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我国对乳品检测标准中的部分指标,与发达国家标准相比显得宽泛。以原料奶为例,国际标准中会有“体细胞”标准,是判断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我国标准中没有这一项目。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生鲜乳国标的调整容易被认为是对落后生产方式的妥协,这一方面造成国外乳制品可以在我国“横行霸道”,另一方面让符合国标的乳制品难以“走出国门”。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国内生鲜乳的部分标准比国外要低,仅仅达到国标是不够的。很多企业在奶源充足时,就按高标准收奶;奶源不足时,就按国标收奶,这样导致一些奶质较低的乳制品也能在市面上流通。

与此同时,标准执行不严、有随意性,导致一些企业学会了应付抽检。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缺乏监督,一些企业在收奶过程中通过“稀释”的办法,让不合格的原奶进入产品链。例如,曾经就有违规的企业发现奶农的原奶抗生素指标超标,就压价收购,然后将这些奶混入工厂,一稀释就达标了。

“4000多次抽检,不能解决质量问题,说明监管环节存在漏洞。”曹明是说,近几年发生的乳制品安全事件,问题大多出在前一阶段,即饲料到奶源这一产业链如果监管不加强,后一阶段就算加大抽检力度,也会防不胜防。

“唯一差距在于奶源”

“中国乳品工业水平应该说是世界最高水平。我们唯一的差距就在于奶源。”郭本恒的这句“大实话”似乎有些耳熟。去年底蒙牛爆出致癌牛奶事件后,“奶源”一词也一度成为议论焦点,有人调侃:草,这次是你的错。中国奶源地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说是集中养殖,实际是散养

在8月25日的年会上,郭本恒称,自建奶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企业“做做样子,给媒体、给社会一个交代”,因为自建奶源成本太高,企业难以负担,新西兰等乳业发达国家乳企管理水平未必有中国好,但是他们很少出事,就因为他们的奶好。他认为,解决奶源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几年内就能有彻底改观。

一名光明的主要竞争对手产品经理表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光明在新西兰收购了奶源基地。

根据今年初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我国计划到2015年达到原料乳产量5000万吨。为提升乳制品的质量和产量,我国加大了推进奶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力图转变长期以来以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方式。

然而,记者在内蒙古牧区调查发现,目前这里的不少养殖小区仅实现了集中养殖和集中挤奶,但是达不到养殖小区要求的“六个统一”(统一管理、供料、防疫、配种、挤奶、销售)标准,事实上沦为“集中化散养”。

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记者遇到奶农武平平。他说,如今小区养殖跟原来自己在家养殖没有多大区别,除了牛喝水更自由外,吃的还是跟以前一样是自己配料,睡的环境也跟以前差不多。“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每天跑过来几次喂牛。”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榆树城村奶农老王说:“因为企业说不收散奶,只收小区奶站的奶,因此大家才进的小区。但我们还是跟以前一样养,没变化。不过对企业来说,这样就方便他们管理了。”

万头牧场计划,又一个泡沫?

事实上,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建大规模牧场就已成为中国乳业的主流,一些企业宣称“中国乳业竞争跨入了牧场时代”,众多乳业巨头纷纷提出“万头牧场”计划。

然而,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认为,万头牧场奶牛养殖不仅对地理环境、饲料、水源、物流运输等要求很高,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有严格要求。

有专家提出,很多大型牧场招聘的员工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对疾病的概念不强,往往是在牧场工作完回家后又养自己的牛,而防疫工作又没做好,再回到牧场工作,若管理不好,这样很容易把病毒带到大型牧场里。

“大型牧场都是实行散栏饲养,而且规模化牧场根据奶牛的泌乳阶段,会不断的调群,假如其中有牛得病的话,就会把病菌等带到其他牛群去,疾病传染的速度很快。”一位奶牛养殖专家说,“过度规模化是很危险的,而且中国本身并不适合发展太多的万头牧场。感觉万头牧场的迅速发展是乳业的又一个泡沫,不知在哪天会破掉。”

中国乳企更应该“知弱从严”

不少专家指出,我国奶业规模化应注意防止少数地方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冲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避免不切实际的“好大求高”。

奶牛产业研究专家高民说,按照标准,一头奶牛最少需要两到三亩的土地与其匹配并提供饲草,一个万头牧场加上建设等各种需求,需要近十万亩土地,很少有地方能提供这么大面积的土地。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卢德勋说,实现规模化养殖,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现阶段来看,应该先将奶牛养殖小区、合作社等做好,“不要一提规模化就只想到大牧场,即使在奶业发展水平先进的欧美国家,万头大牧场也很少见,因其环保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都指出,恰恰因为在奶源上存在暂时的“短板”效应,中国乳企更应该狠练“内功”,用世界最严的标准抓生产质量、抓企业管理,如借“乳源差”来“撒娇”而频出质量问题,就非常愚蠢了。

晨报圆桌

“应避免重复检测”

问:对于乳企抱怨抽检太多,你怎么看?

王丁棉(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郭本恒其实是喊出了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声音,我和一些企业交流过,从三聚氰胺事件至今,几乎所有的乳企都在抱怨检测费太高,企业成本压力巨大。

其实,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抱怨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很多检测项目企业以及工商、质监等各个不同的政府部门重复检测,各方又互相不承认检测结果。还有,以三聚氰胺检测项目为例,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价值2000-3000元的设备进行定性检测,但政府却要求企业必须使用定量检测设备,而这样的设备少则几十万,贵的要300万元。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行业自律、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还有些不到位,政府采取更为严格的检测力度,可以起到威慑企业的作用,对整个行业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也是最大的保障。不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议手段还是要灵活一些,尤其要避免重复检测。

曹明是(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后一段抽检频率应该适度,前一段监管有必要加强,或者由政府、企业、奶农共同出资,在收购原奶时引入独立第三方检测,从源头监管,加强整个过程监管。

质量提升需乳企自省

问:中国乳业还面临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宋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中国乳业发展的现状简单说,就是加工环节的巨头、养殖环节的矮子。近几年政府先后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乳品追溯制度、乳企诚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保障制度,都是在强化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但乳制品安全问题更多可能是奶源引起的。要加快养殖业向现代化产业推进,在企业与奶农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逐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建立与养殖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体系。

曹明是:鼓励社会分工和专业养殖,让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在地位上更加对等,具有相应的奶价定价权和话语权,形成“优质优价”的原奶价格机制。

王丁棉:一方面,要提高我国奶牛饲养水平,加强现代化专业管理;另一方面,逐步淘汰一些小散户,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大型牧场”。

邵祁(华夏畜牧总裁):中国乳制品的质量最终将会提升,只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需要民族乳企的自强与自省,更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监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22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