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就诊洪峰来袭大医院人挤人

2012-07-03 14:50:16厦门日报admin查看次数:943

患者日益增多,医护人员加班加点成常态。(本报通讯员 陈海峰 摄)

医院输液大厅爆满。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我市医疗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各大医院日门诊量和住院量急剧增加,已远远超出各大医院的设计承受容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期启动专题调研,着力研究解决当前我市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等紧迫问题。

   我市正加快推进一批医疗卫生项目的建设,着力推进多元化办医,形成以公办医院为主导、社会力量办医为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医疗资源供需紧张、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问题高度重视和关心。市领导最近指出:要进一步破解“医、食、住、行”四大民生难题,“医”——“看病难、看病烦”是首位。据悉,我市正加快推进第一医院停车楼、中山医院内科综合楼、二院集美二期、二院海沧二期等医疗卫生项目的建设,同时加快翔安医院、五缘国际医疗园区、集美新城配套医院等项目的工作进度。

   今年我市加大对社会、民营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多元化办医,形成以公办医院为主导、社会力量办医为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新批准设置社会资本举办的同安工业园区医院,还有3家社会资本申请举办的医疗机构正在加快审批中。

   近期,市委、市政府还就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设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降低群众医疗经济负担,促进就医便利化,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烦”问题组织专题调研,着力研究解决当前我市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等紧迫问题,并就全面建设与厦门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出新的政策措施。

   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市卫生局积极应对医疗资源紧张和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问题,把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烦,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列为当前突出重要的大事来抓。5月31日杨叔禹局长给全市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写信,要求要认真研究“为一线医务人员做点什么”,为保障医疗安全、保障患者权益、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为建设和谐医患关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局党组专门下发了《关于采取有效措施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通知》,要求要切实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将关心一线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作为当前的一件重要工作来抓。今年以来,市卫生局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办法,提高医务人员的奖金水平;采取邀请心理专家举办“减压”讲座、开展情感激励等多种干预措施,帮助医务人员减压,从多方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关心。

   采取措施缩短住院天数

   自今年上半年起,市卫生局把加快床位周转、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作为重点工作,目的是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效率。并积极与市人社局等部门沟通联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从今年7月1日起,我市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择日住院手术”,以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支出,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烦”。

   所谓择日住院手术,是指疾病诊断明确,符合住院手术指征且术后患者和家属能够自行护理或照顾的手术。上述患者经门诊确诊后,在门诊做完术前检查,由医师预约手术日期,开具择日住院手术的入院通知书。患者于预约手术当日入住医院,当天进行麻醉手术、经麻醉苏醒、术后观察等护理,确保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在次日或隔日回家休息。参保人员择日住院手术的医疗费用结算,按有关规定执行。

   我市首批拟开展择日住院手术的病种包括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腹股沟斜疝、痔、肛瘘、甲状腺腺瘤、乳房良性肿瘤、半月板损伤等38个病种。

   据市卫生局有关人士介绍,我市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总数9715张,如果平均住院天数缩短1天,全市无形中就能增加几千个床日,医院的收治能力就能相应扩大,医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对于病人而言,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也将相应减少。

   【特别关注】

   一位专家一天接诊250人

   夏季就诊高峰提前来临,我市各大医院人手安排捉襟见肘

   短时期内,现有医院无法大量增加工作人员和设备。夏季就诊高峰提前来临,加上现在我市各大医院都实行无假日门诊,更让医院的人手安排捉襟见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医护人员不堪重负。

   医护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记者在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许多科室由于就诊病人数太多,医生从早上8点一上班就开始忙碌,中间甚至连去趟厕所、打杯水都没有时间,许多医生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上午甚至得拖班到下午2点多才能看完等候的病人。由于经常工作时间长时间憋尿,许多妇产科医生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盆腔炎。不少医生患有严重的腰颈椎病。B超医生因用眼过度,基本都患有眼疾,但因人手紧张经常带病继续工作。据了解,全市各大医院的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每人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至少在12小时以上。每逢值班,因人手紧缺,无法安排轮休。许多女性医护人员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普遍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一些孕期中的女医护人员因为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先兆流产。一线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堪忧。

   记者在第一医院血液科采访时了解到,该科室床位编制45张,住院病人常常维持在70人左右,病房人满为患。血液科目前只有10名医生,每个医疗组要管理将近20个病人,从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医务人员都是忙得团团转,一刻不得停歇,晚上值班的医生经常需要通宵达旦工作。

   儿科医生配置严重不足

   在第一医院儿科,去年年门急诊量36万人次,日均病人1000人次。今年3月高峰时1天接诊人数达1700人次。目前儿科医生出诊时一刻也不能停歇,一小时得看20多个患儿,即2-3分钟看一个患儿,如果满足患儿家属的要求,每个人和医生相处的时间再“奢侈”地增加一点,就会导致病人大面积积压。一名急诊儿科医生从晚上23点到早上8点,要看100多个患儿,医生体力透支情况严重。

   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告诉记者,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26,这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0名儿童,而在美国,每千名儿童拥有2.4个儿科医生,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名儿童。而据去年统计,厦门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23,这意味着厦门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还低于全国水平。他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随着城际交通越来越方便,估计患者数还将增加,现在儿科已有三成以上是外地患者。

   急诊医生一晚接诊104人

   市中医院的一知名儿科专家虽然每天限号100人次,但患儿到现场了,医生不得不加号,有时加到250号,这位专家就要从早上的7点一直坐到下午三四点,中午只有15分钟的休息吃饭时间,有时竟然要到晚上7点左右才能离开诊室。据市中医院的一项急诊跟踪统计,当日一位急诊外科医生一晚上接诊了74个病人,一位急诊内科医生一晚上接诊104个病人,而当天急诊科还接诊抢救了8名危重病人,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市妇幼保健院一位B超医生告诉记者,因为病人太多了,上班时间眼睛一直盯着B超屏幕, “一天上班下来实在很累,走出诊室,眼睛看所有东西都是花的。” 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时间,他们甚至不敢多喝水。许多临床医生说,现在做医生还得练就“四得功”:憋得、饿得、累得、站得。

   采访中也有患者感叹说,我市的广大医护人员是长期默默地用牺牲自己的健康在换取病人的健康,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医院直击】

   第一医院门诊量连日超万人

   中山医院今年上半年日均门急诊量高达9000多人次

   从上周开始,第一医院院本部每日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中山医院今年上半年的日均门急诊量也高达9000多人次……今年以来,我市医疗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各大医院日门诊量和住院量急剧增加,已远远超出各大医院的设计承受容量,医务人员处于高强度超负荷工作状态。

   住院人数大幅攀升

   记者了解到,随着本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面快速扩增,全市医疗需求剧增,加上厦门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日益突显,周边地区与本市城际快速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特别是厦漳泉同城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今年以来,我市各大医院纷纷告急,现有医疗资源难以应对快速增长的患者“洪峰”。

   上周以来,第一医院本部已经连续一周每天的门诊量突破1万人次,并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本市另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山医院今年1—5月的平均日门急诊量也从去年同期的8707人次飙升至9705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一天增加了1000人次,同样呈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

   与此同时,各大医院住院人数也大幅攀升。今年1—5月,中山医院实际病床使用率平均高达131.24%。其中,部分科室实际病床使用率高达191.74%。今年上半年该院有近一半的科室病床使用率超过120%。

   厦每千人床位数低于全国

   市妇幼保健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也急剧增长,年均同比增长超过20%,医院现每个楼层加床6-10张,依旧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孕产妇需求,许多产妇产后只能加床睡在走廊。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等科室的病床均超负荷运转,病床实际使用率均超过了100%。

   市第二医院上半年门急诊量同比增长15%,各科室病床加床情况严重,普遍加床达20%以上,海沧院区尤为严重。B超、检验、放射影像等科室在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还出现了B超预约3个月后的情况。

   据了解,目前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数3.8张,厦门若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2张,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日益增多的外地来厦就医患者(去年各大医疗机构接诊的外地患者比例已达到40%-70%),实际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还远不足3.2张。

   加床甚至到了电梯旁

   据了解,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例,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病床使用率不能超过93%。但急剧增加的住院病人数让本市各大医院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由于病床爆满,病情稍轻一点的病人只能排队预约住院,而许多急诊收治的病人只能暂时安排在走廊加床。

   在本市各大医院的病区走廊上,挤满了加床,有的科室甚至加床到了病房电梯旁。这既给医院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和风险,也隐藏着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同时群众对医院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期因医疗资源紧张导致的患者不满和纠纷也明显增多,影响到医患关系的和谐。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吕惠栋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2.16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