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联合诊疗效果好
▲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在讨论病例。
▲确定方案后,治疗组给患者做手术。确定方案后,治疗组给患者做手术。
文/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高树灼
图/ 高树灼
门诊中经常能碰到这样的病人:同样的症状奔走于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之间,得到的治疗方案五花八门,患者家属陷于焦虑和困惑中。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罗琪认为,让病人来选择治疗方案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他们本身就处于专业上的弱势,很难做出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决定。
近日,第一医院成立了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多发伤急救、肝胆疾病、甲状腺结节、胸痛、胰腺疾病等近10个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有望通过多个学科的联合诊疗,为病人寻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症。
病例
辗转多科室,还不知得啥病
近日,一名40岁的男子因颈部发现肿物前往一家医院就诊,先后辗转于肿瘤科、五官科、普外科等相关科室,做过头颈部B超、CT、鼻咽镜等检查,但都不能明确诊断。病人及家属很焦虑,决定住院,准备通过手术切除肿物做病理分析。
术前,听说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有开展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便马上转到第一医院,并请主治医生将他的病例提交给诊疗组。经过第一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专家达成共识,病人是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不适合手术治疗。病人转到放射治疗科接受放疗,几次治疗后,他的颈部肿物明显缩小。由于多学科的综合诊疗,病人少挨了一刀。
问题
病人选方案?往往无所适从
让病人选择治疗方案的例子在肿瘤病人身上尤其常见,例如,乳腺癌的病人,外科医生可能觉得要先手术再放疗,化疗医生又觉得化疗后手术效果会更好,患者及家属常常对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无所适从。
目前,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首诊医生的治疗方案,这种“先入为主”的单一治疗手段,病人可能得不到好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加重经济负担。
罗琪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现行的医疗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科医生的治疗角度不同,治疗经验、医学知识背景也不一样,给予的治疗方案也就不尽相同。
措施
多学科协作,一次性解决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药物、技术手段的增多,医生的专业越来越细分。这一方面提高了专业医疗水平,同时也可能因其知识领域的限制,给患者治疗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形成错误决策。
“多学科协作攻克医学疑难杂症是目前医学发展的趋势。”罗琪说,对于一个疑难病例,病人有时需要转诊多个科室,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能一次性解决病人的复杂问题,缩短诊疗时间。一个疑难病例在治疗前,通过这个平台,各路专家各抒己见,最终汇总出一个最契合患者自身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不仅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此外,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这也是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罗琪说:“临床医生都很忙,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很难再抽出时间学习其他专科知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多地听取其他专业医生的意见,这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好办法。”
解释
不只是会诊,还指导医疗过程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的治疗模式不就是会诊吗?罗琪说,其实不然,诊疗组除了对病人进行多学科会诊,提出统一的诊疗意见外,还会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并且要求治疗组要将治疗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反馈。
据介绍,第一医院的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至少包括三大类学科:治疗学(如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和姑息治疗学等)、诊断学(如影像学、病理学等)及其他相关学科(护理学、心理学、康复指导学等)。
截至目前,第一医院收治的20多例疑难病例,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的平台获得很好的诊疗效果。
罗琪说,目前第一医院成立了近10个诊疗组,医院规定,每个诊疗组每个月至少要活动一次,内容包括专业的最新进展、业务技术培训和疑难病例讨论。诊疗组会把临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病例拿出来讨论,为病人制定全方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病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向主治医师提出多学科协作诊疗的要求。
【医学辞典】
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MTD),通常指由来自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诊疗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的会议,提出适合病人病情的、最适当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