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别慌,厦门难觅“毒胶囊”身影

2012-04-18 10:32:19厦门晚报admin查看次数:1002

市药监部门:市民若发现请及时拨打2699611举报

      本报讯(记者 苏奇 通讯员 刘启国)老酸奶被疑使用工业明胶风波尚未平息,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将工业明胶推上风口浪尖:包括修正药业、长春海外等在内的9家药企13个批次的药用空心胶囊产品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昨日,记者从厦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这13个批次的“毒胶囊”暂未流入厦门市场。市药监部门同时提醒,若市民发现这13个批次的药品,请及时拨打2699611举报。

      昨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曝光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处稽查科科长黄辉说,获悉此事后,药监部门第一时间行动,检查我市各医疗机构及药品市场,暂未发现这13个批次的药品,市民不必过度恐慌。据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安监处也将对我市药品生产企业加强监察力度,防范“毒胶囊”被采购。由于批发配送是各医疗机构采购的主要渠道,稽查处采取自查加抽查的形式监察,并将及时反馈结果。

      记者采访了第一医院、中山医院、中医院等几大综合性医院的药剂部门,得到一致回答:医院药品统一采购,并未发现这13个批次的药品。
  
      黄辉说,该事件暴露出某些企业对药品辅料采购把关不严、有关部门监管有所疏漏的问题,但目前只是涉及个别药品批次,且仍在调查中,市民应该理性看待。

      他建议市民增强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不要迷信药品广告盲目购买,拒绝购买问题药品。购买时还应仔细核对药品的国家准字号、批号,防止“山寨药”,并且索要小票仔细核对。

      >>>链接

      问题胶囊暴露药品辅料管理漏洞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大多数药品和保健品的空心胶囊由明胶制成。《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有明确的标准,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空心胶囊,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和使用。不法胶囊厂家以皮革废料作原料,为了使皮革增加柔软性和强度,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从而导致铬残留。而铬是一种毒性大的重金属,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有致癌性,还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事实上,胶囊从生产到出厂,以及进入药企,从药企作为成品药出厂,所过的关卡不在少数,但是却没有卡住这个违法的产品。

      上述专家表示,药品辅料的监管相对药品来讲比较薄弱,不像药品那么严格,在2010年之前没有对胶囊的标准中铬成分进行限定,在2010版的《中国药典》刚加入。另外对于成品药的监管,只检测胶囊内成分,不检测胶囊。

      业内专家表示,只靠监管是无法监管到以亿为单位的胶囊,而重要的守关人还在于中国的企业自身,是否为了胶囊5厘钱利润而丧失道德。

      【评论】

      根源或在药品低价招标

      工业明胶被掺入食品,这一由微博报料的事件正持续发酵:老酸奶和果冻是否有添加,主管部门暂未给任何说法,幸运的是,这两种食物并非生活必需品。不过,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药品却不幸“中招”──9家药企的13个批次胶囊被媒体曝铬超标,铬超标正是添加工业明胶的重要证据。

      虽说“是药三分毒”,但若为了证明这一说法,直接用皮革下脚料做“毒药”,却是公众无法接受的。很多人的本能反应是:无良商家已道德败坏,需要主管部门敲打。现实情况可能相反:正是主管部门的粗暴干涉,将商家的良知打掉了。

      据21世纪网报道,工业明胶1万元~2万元/吨,而食用明胶5万元~6万元/吨,平均到每一颗胶囊,就是2厘~3厘和1分多的价格差别。如果胶囊占药品的成本很低,没有药企愿意自砸招牌去使用工业明胶。

      问题是,发改委等主管部门,把“命令降价”当成管制通胀、控制药价的不二法门,在基本药物采录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不管药企的研发、生产成本如何,一律采用“价低者得”,哪个药企出的价格最低,就按这个价格采购,超过这个价格的药品,就不让进入医院。

      有业内人士以阿莫西林为例,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一盒20多颗才2元多,不如一瓶纯净水的价格,平均到每一颗不足0.1元。早在“两会”期间就有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正规的药品)按照中标价格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来,将来一定是要出大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拼命降低成本,乃至采用工业明胶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预见,工业明胶可能只是药品问题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药价虚高,很大问题出在流通环节;加大对流通领域的商业贿赂等乱象的整治,进而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才是主管部门该花精力去做的。种豆不可能得瓜,动辄拿企业开刀,以简单粗暴的限价来干预企业生产,是不可能让企业“长”出良知来,相反,更容易把商家“逼良为奸”。

      【相关新闻】

药店:问题胶囊下架 药企:严把采购关口

      本报讯(记者 陈毅彬 实习生 江源)这次因“问题胶囊”而下架的13个批次药品中,有修正药业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昨天下午,记者走访我市部分药店,想买这种药品,货架上已经见不到了。

      不只羚羊感冒胶囊,其他12个批次涉案胶囊也没有出现在货架上。虽然每家药店都有“阿莫西林”销售,但记者仔细看了一下,生产厂家都不是“四川蜀中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这回公布的13个批次问题胶囊,我们都没卖呢。”江头附近鹭燕大药房的工作人员称,问题胶囊的报道他们也看了,自查的结果是店里没有这些药。

      在莲花二村的光华大药房,工作人员说,羚羊感冒胶囊他们之前卖过,但应该不是同一批次的。

      祝强大药房的工作人员说,已经排查相关药品,涉及问题胶囊的产品已经全部下架。

      厦门星鲨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星鲨药业对胶囊质量的监控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采购物料时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到原材料公司现场审计、采购,并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全项检验;二是药品出厂前再一次全检,保证出产的胶囊符合相关的质量规定。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38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