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启动PM2.5危害研究 将发布健康预警信息
昨天,北京再次迎来雾霾天气,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所长徐东群说,中疾控已经启动有关雾霾天气中微小颗粒物(PM2.5)对人体危害的研究工作,将来会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专家还提醒,雾霾天最好待在室内尽量少出门。
雾霾天气急救次数更多
昨天,中国疾控中心召开发布会,向公众发出春节期间的卫生提示,而昨天北京城也正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这已经是雾霾天了。”
秋冬季节是雾霾的高发季,气压低,污染重,对易感人群造成严重损害。徐东群说,这种天气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雾霾主要组成成分是细小颗粒物,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再进入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徐东群举例说,根据120急救数据可以看出来,去年12月份的一场雾霾天气和上一年同期相比,接诊次数多了74例。
将综合多部门数据
徐东群透露,中疾控已经开始对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进行研究,已经启动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此次研究综合了环保部门数据、气象数据和疾控中心的死因监测数据,以希望得出这一天气对健康的危害。“比如雾霾天气时的超额死亡,对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影响等,都是研究的内容。”徐东群举例说。
“监测数据是动态的、长期连续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样的暴露情况下,人体的健康会受到什么损害。”徐东群表示,在拥有了研究成果后,专家们就可以研究出在什么样的暴露水平下,可能对什么样的人群造成多少健康损害,以发出预警,提醒公众做出防护,降低发病。
不过,徐东群并未透露何时可以完成预警体系的建设。
- 措施
环保部
PM2.5防治提上议事日程
2013年前113个重点城市监测PM2.5
昨日,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时指出,我国水和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将从“十二五”开始,将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防治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
细颗粒物防治将提上日程
国务院于去年年底颁布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昨日,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时表示,规划将控制四项水和大气的污染物,提高好于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比例,并从“十二五”开始,把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即PM2.5防治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近五分之一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酸雨污染依然较重,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 此外,汽车尾气、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场地和土壤等污染突显,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
五年内,8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要达标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规划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实施范围进行了调整,由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扩大到333个地级以上城市,规范指标由此前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II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比例”调整为“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目标值确定为80%。
目前,环保部正进入新版的《空气质量标准》的最终审议过程,其中加入了PM2.5的指标。根据时间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将在2013年前实行PM2.5监测,所有地级市将在2015年前实行监测,到2016年,全国各地都要展开全面监测。
- 提醒
中疾控
雾霾天气最好待在室内
出现呼吸道症状尽量避免出游
雾霾天气的易感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病人等。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所长徐东群提示说,出现雾霾天气时要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尤其要避免晨练。另外,易感人群要避免户外活动。但她同时提醒,普通的帆布口罩只能阻挡大的颗粒物。N95类型的医用口罩,能对0.3微米的颗粒达到95%的防止效果。敏感人群外出可以戴上这一口罩。
待在家中是不是可以减少PM2.5对人体的危害?徐东群回应说,家里要根据房屋的密闭程度不同来判断。“雾霾天气关闭门窗,这个时候,室内污染物要比室外低60%-30%”。她认为,家中也可以使用净化器进行净化。 徐东群说,北京今年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使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易感人群的患病率增加。
中疾控还发布春节健康提醒,对于出行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建议取消或推迟外出旅行计划。本报记者 吴鹏
- 小贴士
放爆竹可能形成雾霾
徐东群昨日还表示,春节期间按照传统要燃放爆竹,但燃放之后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颗粒物存在于空气当中,再加上气候条件,有可能形成雾霾。这时候给大家提几点健康提示,雾霾天气尽量减少户外行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采取一些净化措施。有一些空气净化器对于颗粒物的净化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PM2.5监测时间表
2012年
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
2013年
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
2015年
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
2016年
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