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费”变“诊疗费”引市民误解
不少人怀疑社区医院乱收费,有关部门解释:多项收费合并为每人8.5元“一般诊疗费”,其中个人支付的1元免收,其余7.5元由政府埋单
本报讯 (文/图 记者 陈莼 实习生 周文佳)3元钱的挂号费,跨了个年居然涨到了7元5角,涨幅超过百分百?近日,不少市民向本报热线968820反映,在社区医院就诊时被收取“高额挂号费”,怀疑是医院私自乱收费。记者对此进行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是市民存在误解。
“挂号费”变“诊疗费”
怎么涨了价?
家住屿后社区的洪先生向本报反映:不久前,他到社区医院看病,结果发现去年才3元钱的挂号费今年直线上涨,自己的医疗保障卡里居然被刷了7元5角,而且医院开具的发票上写着“诊疗费”而非“挂号费”。“挂号费涨价,怎么不经过听证、公告说明,突然就上调,涨幅还那么大?而且,既然是挂号费,为什么发票上写‘诊疗费’,这不是巧立名目乱收费吗?”
洪先生通过网络渠道反映了这个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应。“他们说,虽然看起来涨价了,但是政府补贴增加了,个人支出只有1元钱,其实是下调而非涨价。”但洪先生又提出新的质疑:“挂号费应该现金支付,怎么直接刷我的医疗保障卡呢?是不是社区医院收了政府补贴,又从患者身上重复收费?”
多项收费合并 市民不用花钱
记者先后电话联系了市物价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及市卫生局等部门,解开了市民的疑惑。
原来,从今年1月1日开始,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统一执行由上述四个部门联合下达的《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后文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一般诊疗费”医疗服务项目,将原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输液躺椅费或坐椅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全部合并其中,不再另行收取费用。目前,这个“一般诊疗费”定价为8元5角,其中个人支付的1元免收,其余7元5角由政府埋单,不用市民自己掏腰包。而对于洪先生“从医疗保障卡支付”的说法,社保中心则表示,“这是合理的支付方式,所有社区医院应该都有张贴这份《通知》。”
随后,记者来到屿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挂号窗口看到了这份《通知》,“元旦就开始实行了,我们也早就贴出这份《通知》。”挂号窗口的护士告诉记者,挂号时市民的疑问,他们都会一一解释。
【相关新闻】
社区医院提前下班
患者白跑一趟
市卫生局表示将进行监督教育
本报讯 (实习生 周文佳 记者 陈莼)带孩子去打疫苗,社区医院没到点却下了班,好不容易请的假,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日前,卢女士向本报热线968820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卢女士郁闷地说,不久前,孩子身体不太舒服,她准备带孩子去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她特地留意了社区医院的上下班时间,赶在医院中午下班前就诊。不料,当天中午11点半,她到达医院,正准备挂号时,却被告知已经下班,没有医疗人员接诊,可当时并没有到下班时间。“特地请假带孩子过去,结果白跑一趟。”卢女士很不满:“医院怎能这么不负责呢?”
昨天中午11点半左右,记者实地走访了该社区医院。此时护士们都已不在岗,而是围在一起谈笑、聊天。当记者询问能否挂号打针时,值班护士称现在没人,要求记者下午两点半再来。记者质疑下班时间还未到时,该护士表示接近下班时间,如果人不是太多,医院一般会提早结束服务,进入休息就餐时间。
记者向市卫生局反映了这一现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社区医院的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会进行监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