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办养老机构用地有望划拨
《厦门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昨出台,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我市高龄老人不断增多,与之冲突的是岛内资源有限
【核心提示】
当前我市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重叠,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养老难”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新的数字显示,我市城区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约占全部老人的46.55%,预计“十二五”末,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28万左右,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5.5%。而作为当前我市社会养老“主力军”的民办养老机构,它们的经营现状如何呢?昨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当前我市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基础设施简陋、经营困难等现象。
缩减租地面积节约成本
前埔南路1267号之8一楼,施工队正忙着为即将进驻的酒店做装修。不久前,这里还是省内规模最大的民办养老院“厦门市明珠养老院”规划用于建设养老院配套医院的自留地。
“现在每个月都要亏个十多万。”明珠养老院工作人员小徐告诉记者,“我们300多个床位,入住率只有四分之一,而每个月的花费仅场地租金就要近20万,没有足够的入住率,只能亏钱。”
小徐说,“医养护”三位一体的模式最能吸引老人前来,原先养老院租地有1万2千多平方米,有一块规划建立配套医院,“但由于政策上支持不大,申请难以得到批准,建立配套医院的规划落空,只好继续维持‘养护’的模式。”
现在,明珠养老院在保持300多张床位的基础上,把租地面积缩减到1万平方米,减少花销。“其实,民营养老院真的很缺乏政策支持,大家自负盈亏,要么亏钱,要么保本,盈利的不多。”
租房改建导致条件有限
位于曾厝垵的明爱养老院,就是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养老院,11年前创始之初月亏近万,如今他们已能实现每月两三万元的盈余。但是,院长尤全美依然向记者感叹:“支持民营养老院的政策真的太少了!”
“除了每床每年区区120元运营补贴,我们几乎再没其他支持,员工工资、水电、伙食、家居用品,都得全部自己承担。”尤院长向记者算了笔账,每个月近30名员工的工资需要6万多,伙食4万多、水、电、家居用品也要上万,要不是如今有90%以上的入住率,加上1400平方米、月租金市值3万左右的场地是自家楼房改建的,盈余也无从实现。
记者注意到,养老院一楼住的都是“全护理”老人,但却只能用木板简单围出几个隔间,更没有阳台之类的配套。尤院长坦言,由于房子建成之时并未打算作为养老院使用,所以有些结构问题难以克服。尤院长说:“不少民营养老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由于是租房改建,结构问题难以克服,导致潮湿、阴暗、活动空间不足,居住条件好不起来。”
“医养护”三合一最受欢迎
莲花爱心护理院(原金尚老年公寓)是一家公办养老院,同时它也是最受欢迎的“医养护”三合一养老院。莲花爱心护理院的黄护士长告诉记者,护理院依托莲花医院金尚分院而建,两者合二为一,护理院就在医院当中,护理人员有四分之三是专业的医生、护士。“养老能得到专业医疗看护,确实更吸引人。”黄护士长表示,“我们已经从2002年建成之初的100张床位发展到现在的156张,一直一床难求。”
但是热门归热门,模式却难复制。黄护士长说,“专业医护人员还好配,但药房、辅助科室、大型检测器材等医疗硬件的整套系统要求却很难达到,所以目前厦门市也只有我们一家‘医养护’。”
岛外部分护理员只是兼职
昨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市有各类床位5072张,其中扣除公办福利院儿童床位、残疾人康复中心床位,实际养老床位仅2021张(其中公办养老床位427张)。按照我市当前老年人数计算,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8.7张,低于国家12‰的标准,更远低于上海、青岛、宁波等城市30‰-50‰的水平。
日前我市相关部门的调研报告指出,当前我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达90%,但对于不能自理的老人,床位供给紧张。随着厦门市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岛内资源有限,若不提早规划落实,一床难求的现象无法避免。
当前,我市岛内外差距大,岛内公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基本已达规模,而岛外的敬老院场所小、设施差,硬件水平低。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专业医疗护理及管理人员,有的护理人员只是村里兼职的农妇,只负责打扫和送饭。
文/图 本报记者 黄晓波 李晓平 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