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想回家”,兄弟姐妹不接话
中加两国专家交流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的经验,建议创立“厦门模式”
11月4日-7日,中国与加拿大两国精神卫生专家齐聚厦门,进行《精神疾病的康复:从急诊到社区康复》的国家级研讨会。加拿大专家介绍该国医院与社区合作,帮助康复的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的经验,希望能在厦门得到实现。
文/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那伟 图/张淇辉
医护人员正在细心指导患者做康复运动
故事
“我知道他们嫌弃我有病”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家庭之路艰难
元华(化名)在仙岳医院住了21年。自从父亲去世后,他已经14年没回过家了。他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思维清晰,谈吐清楚。兄弟姐妹们很久才会来看他一次,他们都知道他想回家,但每次他提起,却没人愿意接他的话。“我知道他们嫌弃我有病。”元华说。
元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病的,1990年,他被送到仙岳医院。按照病历描述,他在家经常胡言乱语、自语自笑、伤人毁物。“我会打爸爸,我知道是有病。”他回忆说,他只是想要爸爸动作快一点。
妻子在他发病后不久就离开了他,他们没有孩子。他的母亲去世很早,父亲是在元华入院7年后去世的。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回过家。
“现在没人管我了,兄弟姐妹都有家庭,不方便管我。”他说服自己为兄弟姐妹们着想。
虽然14年没回家,他忘了家里是什么样子,却清楚地记得家里的地址、门牌号码。“我知道,旧房子卖了,他们早就住进新房子了。”
记者从仙岳医院获悉,从今年5月至今,只有6个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回家了。而这6个病人的回家路,也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都是医护人员与家属反复沟通之后才实现的。
精神疾病患者想要回归家庭,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容易。
经验
中国人口多不适合纯西方模式
建议结合本地特色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临床教授、医学博士Dr.Daniel Li介绍,在加拿大,有60%-70%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稳定控制后回归社会与家庭。
病人回归家庭后,会受到医务人员的帮助。有些医生在社区设置办公点,可上门为患者服务。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护士直接到家里帮助患者,根据天气、病情的程度调整药物剂量。同时,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人提供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与家人建立良好沟通,让家人能尽快接纳患者。此外,还有地方关怀中心的娱乐工作者,会带领回归家庭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学会到市场购买东西、运动,甚至找工作。
但是,他也提醒中国同行,不要盲目采用西方国家的模式。因为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多,完全套用西方模式未必适合中国。他建议,厦门应在参考西方国家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厦门模式”的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区方式的推广。
期待
在社区设立精神卫生中心站点
目前急需精神康复人才、活动场地及资金支持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仙岳医院院长王文强说,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病人病情稳定,有着正常人的思维与需求,完全可以由家属接回家,只要长期服药、随诊就行。他认为,亲人的陪护更有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复。
但是,目前厦门精神康复人才紧缺,活动场地及资金都需要支持。
厦门残联对肢体残疾的市民提供场地活动,而对精神残疾的市民,却没有专供他们活动的场地,更没有可支持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工作的岗位。
王文强设想,将来可在所有社区都设立精神卫生中心的站点,帮助病情稳定的精神疾病患者回归家庭,并监控他们的服药、活动等。目前,仅在岛外翔安、杏林、海沧等5个点设有定期坐诊的医生与护士,岛内目前仍未设点。
另外,厦门没有精神卫生方面的工作条例,医生们希望在国家立法后,厦门能尽快出台立足厦门特色的对国家精神卫生立法的补充条例。
据王文强了解,无锡、宁波等地政府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的模式很成熟,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他希望,未来厦门的精神疾病患者回归家庭不再成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