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也拨120 急救资源被浪费
120急救中心主任讲述急救困境,呼吁更多理解
■普通感冒发烧也打120,资源浪费
■急救车只配医生、护士和驾驶员,缺了担架员
■路上车辆不让路,急救车快不起来
■车子设备老化,连病人也遭罪
厦门日报讯 (记者 陈露露)近日,本报报道了第一医院杏林分院120急救点的医护人员在出车接送病人转院时,与病人家属起了争执。据了解,120医护人员在出车过程中与家属有摩擦、乃至被打的现象偶有发生。
人们也不禁思考,如何少一些纠纷,让120急救加速?前日120急救中心的杨主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120急救目前存在的困境。他呼吁,双方多一些谅解,让急救更及时。
转院病人 不属于急救范畴
120急救中心的杨主任表示,120的主要职责是院前或院外的急救,但部分市民可能对此并不明确,有部分120资源因此被浪费。
在120接到的许多求助电话中,还是有不少案例属于非急救范畴,如曾接到过普通感冒、发烧的病人。还有不少病人家属会拨打120要求帮忙转院,通常情况下,可以转院的病人病情较稳定,不属于急救范畴,120原则上并不承担该职责,但有时候应病人家属的强烈要求,120医护人员也会帮忙。
此外,杨主任还就10月10日晚上120医护人员与病患家属发生纠纷的事件进一步解释。
他说,120医护人员对于急救和转院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若是急救病人,医护人员会马上采取急救措施,但是转院病人则需要先办手续,医生在了解病人的情况后,分析并告知病人家属转院的风险,在家属同意后方能转院,若是草率转院,一路上的车况、路况可能都会对病人造成伤害,此举也是为病人的安全着想。
暂没有担架员 今后有望专设
在120救护车上,很多时候只能见到这样的组合: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驾驶员。杨主任告诉记者,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三人组,需要承担着抬医疗用品、抬担架、给病人急救等各种任务。杨主任说,120医护人员现在的人员配置上还显不足,以杏林的急救点为例,一个三人组的医护队伍,需要接连上7天班,24小时待命,而岛内急救点则实施两班倒,1天也要工作12小时。
杨主任表示,其实医生、护士、驾驶员都有自身的岗位职责,他们并不是担架员,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担架员,他们不得不帮忙抬担架。长时间工作下来,身体很容易疲劳。为了病人的安全,他们会请病人家属帮着抬担架。
杨主任表示,去年已在岛内中山医院的急救点进行担架员的试运行,效果良好,今后有望能实施,解决担架员的问题。
生命通道常被堵 司机苦等干瞪眼
据杨主任介绍,根据120急救中心的内部规定,在接到市民的电话后,要求医护人员在3分钟内出车,急救中心对救护车的出车记录实时跟踪、监督。但为何还有部分市民反映,急救车快不起来?
记者了解到,随着车辆越来越多,不少医院门前车辆多,120救护车进出医院的道路也不太畅通。
让医护人员又无奈又心急的是,急救车在路上也被堵。有些车辆会超车,挡在急救车前。而在十字路口,按理说急救车可以借用右转路口,绕过“三角地带”再直行通过红绿灯,但有部分直行车辆为了争抢时间,堵住了右转路口,急救车不得不跟着苦等红绿灯。更有部分车辆,即便有条件,也没有让开道,让120先走。
此外,120医护人员还表示,部分家属在拨打急救电话时,可能由于当时情绪紧张或其他原因,没有讲清楚明确地点,120医护人员需要花不少时间才能准确定位。
车子老化尾气重 两年内全面更新
记者曾在今年夏季随120救护车体验高温,了解到目前部分120救护车的车辆比较老旧,车子避震器、空调等设备都出现了老化现象。120医护人员一出车,都要经受一路的颠簸,容易疲劳,病人躺在救护车上也并不好受。此外,尾气问题也较明显,经常一车子人下车,满身都是尾气的气味。
杨主任表示,近两年来,已开始逐步就老化的车辆进行更新。今后也将抓紧更新老化的救护车,预计两年内就可以完成全面更新。
【记者手记】
少一些摩擦 多一些谅解
无论是病人家属还是医护人员,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尽快地让病人得到救治。
但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话“越急越乱”。纠纷的发生,多是因为不理解,或误解。这边,病人家属心急火燎,另一边,医护人员除了快速,还需冷静——病人家属因为担心,焦急的情绪可能被放大,但医护人员长时间接触各种患者,从他的专业角度判断,或许病情并不像家属认为的“十万火急”。有时候他们的冷静,很容易被着急的病人家属解读成冷漠,导致情绪更为激化。
对于目前急救资源的总体现状,医护人员心知肚明,但病人家属大多是第一次接触,他们或许不知道:急救车很可能在路上遭遇塞车、担架员缺乏……家属们难免会因此产生不满,而医护人员常常会忽略这些细节,当纠纷发生时,往往就伴随着不理解的发生。
但纠纷产生的后果,往往是延误了病人的就诊。其实,只要双方多换位思考,就可以减少一些摩擦。医护人员多谅解家属着急的心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少一些摩擦,争取到的是就诊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