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老药生存危机 专家呼吁立法保护
是利润太低难以为继,还是酝酿涨价冒险博弈?业内称药业“独家生产”风险大
海峡名医网讯 据广州日报20日报道,两个多月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教授吴钟凯被告知:鱼精蛋白缺货。这是一种每支不过两元左右、一场手术只需七八支的老药,这位心脏专家在其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9月中旬,鱼精蛋白短缺事件先后在京沪爆发,大小医院手术叫停,医生连夜奔走借药。据称,鱼精蛋白目前的供应量只能达到正常需求的1/4,短缺危机至少要持续到明年第二季度。
此前毫不起眼的鱼精蛋白为何会高调“失踪”?对此,医院、药厂及相关行政部门各执一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廉价“老药”正面临生存危机。 如果没有这场空前的短缺事件,吴钟凯不会特别注意到鱼精蛋白这种药。在一场复杂的心脏外科手术中,这种低调的“老药”是绝对的配角。
医院
“洛阳纸贵”被“搭售”
鱼精蛋白是一种碱性蛋白,主要在鱼类的成熟精子细胞核中作为核精蛋白存在。在心脏手术中,为了防止凝血,需使用肝素,但大量使用肝素会导致出血。而鱼精蛋白能够抑制肝素、减少其副作用。因此,心脏手术必须用它,每场手术约用七八支。
鱼精蛋白注射液一盒5支,售价约10元,每支两元多,也就是说,一场心脏手术约需使用15元钱的鱼精蛋白。
7月初,在得知该药可能短缺之时,吴钟凯以最快的速度行动了起来。两个多月以来,中山一院迅速联系各小医院和中大的各教学点,四处搜罗这种药。
与此同时,广州医药公司副总经理刘允坚也开始忙碌起来,“各家医院都来联系我们。”这几天,他陪同一家医院的负责人赴京沪,拜访几家有该药生产批文的药厂。
“缺口太大了,估计现在的供应量只能满足医院正常需求的1/4。”虽然已有药厂加快生产,但刘允坚认为,短缺危机短期内难以解决,“乐观估计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全面缓解。”
原本廉价的鱼精蛋白一夜之间“洛阳纸贵”,医院被迫各显神通——有药剂科的医生透露,他们在求购鱼精蛋白时,有存货的药厂提出必须搭售肝素钠,而且是限量搭售。“买一箱肝素钠,才配一盒‘鱼精蛋白’给我们,太不合理了。”
被迫无奈,非紧急手术只能先放一放,有的医院选择向行政主管部门求援救急;还有大医院匆忙派人四处向尚有存货的各级小医院“借药”。按理说,这是一种临床必用的老药,有固定销路,可如今为何会突然出现短缺呢?
吴钟凯介绍说,鱼精蛋白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要低温保存,但又不能冷冻,不宜久放。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只能“现用现做”,不可能有大量库存。而且,它只能从鱼的精子中提取,不能化学合成,产量受限制。
药厂
有批文为何不生产?
更重要的是,国内药厂对鱼精蛋白的生产积极性低下。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显示,以下企业拥有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多多药业、凯悦制药和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北京斯利安药业则有生产原料药的资格。然而,截至2011年,全国仅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一家生产鱼精蛋白,今年7月,这根“独苗”却被指“暂时停产”。
记者联系了上海第一生化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鱼精蛋白长期维持低价,影响了相关药企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只有该公司还在独家组织生产,以满足医疗单位和患者的需求,“已经体现了作为一家大型国有药企应尽的社会责任”。
“第一生化药业的鱼精蛋白原料原本由一家青岛企业供应,近年来供货成本持续上涨,所以我们去年底决定自制原料,以降低成本、提升质量,维持对市场的长期供货。因新制原料需三个月的质量稳定性考察期,所以出现了鱼精蛋白制剂的阶段性产量减少,为此我们正抓紧科研、生产,力争在近期逐步增加对市场的投放量。”
按照这种说法,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并未停产,而只是减产。但有业内经销商透露,药厂减产的真实原因并非仅是成本上升,而是今年药监局的“药典”大幅提高了鱼精蛋白的生产质量标准,从而大大增加了生产的耗损率,“听说过去生产5支有4支可以合格,而现在生产5支只有1支可以合格。”
那么,其他持有批文的企业又为何不愿生产呢?北京凯悦制药市场部一名姓陆的经理透露:“我们从未生产过,最近市场缺货,我们才开始生产。”多多药业一名销售经理也称,“一直没生产,现在缺货,以后可能会生产,但不确定。”
作为鱼精蛋白原料药供应商的北京斯利安药业生产部的一位负责人则透露,9月12日国家药监局已紧急召集几家药企开会,要求保障鱼精蛋白的市场供应。“目前原材料来源非常困难,我们企业也是在不计代价地全力保障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