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药前要翻书 患者质疑“医院百度”
有患者指出一些社区医院“缺人、缺药、缺设备”难以信赖
“医生,检查完了,我该吃什么药呢?”“等我翻书看一下啊。”“那我身上起这么多水疱到底是什么引起的?”“看样子像是蛋白质过敏。”究竟是医生还没查明病因,还是现场翻书开药显得有理有据?但这样的“笑话”,半个月前却真实地发生在昆明船房小区附近的一家社区医院里。而在社区医院里类似的情况也非偶然,在社区医院看过病的市民更表示社区医院“缺人、缺药、缺设备”,难以信赖。
蚊虫叮咬是“过敏”
家住船房小区的陈辛腿部、臀部等多处长出了红疹,有些地方起了水疱。在此之前,陈辛和几位好友一起到昆明远郊游玩,晚上都睡在帐篷里。回家后她发现腿上起了不少小红点,以为是蚊子叮咬的,就用花露水、清凉油涂抹了,可第二天,红点变成了红疹子,有些地方还起了水疱,于是她到附近的社区医院检查。没想到,医生在为她检查之后,竟然从抽屉里翻出了一本包装十分“古老”的医理书籍,在目录中查找一遍后,为陈辛开了药——息斯敏口服药片和药膏。陈辛心里很不踏实,没有买下那些药就转身出门,忍着痛痒到大医院检查去了。
后经检查,陈辛身上的红疹其实是由于毒虫叮咬引起的。由于这种毒虫的毒液、毒毛会残留在叮咬处,如果患者抓挠,就会引起毒液扩散和水疱,与“蛋白质过敏”根本没一点关系。陈辛的主治医师林医生说,陈辛的情况,要使用一些中药制剂以及消炎药进行治疗,服用抗过敏的药物是完全没作用的。
如今,已经完全康复的陈辛说起社区医院来还是心有余悸。她表示,如果医生都靠“现翻书”来给病人治病的话,还不如自己在家“百度”一下,社区医院实在叫人不放心。“还好我这是小病,要是得个什么急病,那还不得出人命啊!”而就在陈辛这话说完之后没过几天,在北市区江东花城附近的一家社区医院,又出了一件类似的事情。
胃痉挛成“心肌梗塞”
8月9日下午两点多,北市区一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吴女士突然感到胃部疼痛,回想起中午吃饭时饭菜已经有些冷了,自己吃得又急,她就找了胃药和消化药服用。几分钟后,吴女士胃部突然绞痛得厉害,餐厅的其他人赶紧将吴女士就近送到了社区医院。
社区医院的医生询问了病人的大概情况后,说了一句:“你已经57岁了,很有可能是心脏病。”随后,不顾吴女士说胃疼,坚持给她做“心电图”,并在几分钟后告知吴女士:“你得了心肌梗塞,快叫家里人来吧!”同时给她服用了“速效救心丸”。而又痛又怕的吴女士一想到自己可能要“死”了,慌忙给丈夫、儿子打电话,要“交代后事”。幸亏,吴女士的儿子在接到电话后立即拨打了120,将吴女士送入了医院治疗,她才终于在打了一针胃痉挛止痛针后“活过来”。
回想起当时,吴女士差点哭了,“胃痉挛发作起来不仅浑身冒汗,疼痛难忍,医生还坚持我是心肌梗塞不能打止痛针,我真是不被吓死也要被疼死!”
“三缺”患者不信赖 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27位群众,其中有19位都表示在社区医院开点普通感冒药之类的还行,要是看病的话,还是要去大医院。而其中几位过到社区医院看病的市民则表示社区医院“缺人、缺药、缺设备”。他们表示,很多社区医院就是“三人帮”,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取药的。要是多来几个患者就要排队。不仅如此,医生的水平也不高,经常是检查一番后对患者说“建议去大医院检查”。而且,社区医院大多只有一些常见药品,如果想买一些降血脂、保护心脏之类的药,还是得到大药房或是大医院才能买到。而设备方面,大多数社区医院仪器要不就是陈旧,要不就是少得可怜,大多数情况都是“肉眼检查”,很难让患者信赖。
而一位原来曾在社区医院、现已在昆明一大医院工作的医生认为,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但社区医院大多都比较冷清,留不住好医生,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越来越差,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其实社区医院的存在原本应该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它“最近、最方便”。省外一些地方已经提出让大医院和社区医院“联动”,建立起将小病患者分流到社区医院的机制,并且让大医院的医生定期到社区医院出诊,或许这是实现社区医院和患者“双赢”的一个好办法。(实习记者 李宣璇)
(生活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