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天一起去“三伏灸”
市民可提前到市中医院小儿科、针灸科开单缴费
后天,中医院又要开始进行“三伏灸”啦!和往年一样,市民老张早早到市中医院开好了单。今年他除了给自己和老伴开单之外,也给3岁多的孙子开了一份。记者获悉,市中医院的三伏灸疗法很受热捧,仅去年就接待3000多人次。
据了解,三伏灸疗法是市中医院的传统治疗项目,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每年就诊的病人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几千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如今,在厦门老百姓心目中,“三伏灸”已经是市中医院的一个品牌了。
三伏灸疗法最早记载于清代《张氏医通》中。它通过针灸疗法中的发泡灸疗法,采用特制的中药饼对穴位进行较强烈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在夏季三伏天进行的,名为“三伏灸”;在冬季三九天进行的,则名为“三九灸”;若在二十四节气进行的治疗,则名为“二十四节气灸”。当然,“三九灸”和“二十四节气灸”是后人在张氏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阳气是人一身正气之本,具有抗御外邪、温经散寒、温煦四肢百骸的作用。若振奋阳气,则抗御外邪的能力增强,肢体血脉得以流畅。因此在夏季的三伏天,太阳阳气最盛的时候,采用传统发泡灸法,在相关穴位上贴敷药物,则阳气得以振奋,机体的抵抗力增强,疾病也就不治自愈了。
今年三伏天(公历)为:初伏7月14日、中伏7月24日、末伏8月13日。为方便群众就诊,市中医院三伏天将集中在厦门门诊一楼进行“三伏灸”。患者近期可提前到小儿科、针灸科开单、缴费,届时即可直接贴敷。
【相关链接】
皮肤发红是正常反应
“三伏灸”治疗后会出现皮肤发红、皮肤灼热感、皮肤起泡、贴敷部位局部少许色素沉着(随着时间会消退)的症状。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但不一定同时出现,具有个体差异性。
由于个体皮肤的敏感性不同,皮肤的灼热感和发泡的时间亦有差异。妇女及儿童耐受度较低,灼热感较强,较容易起泡,因此贴敷药物的时间应根据自己的耐受度来定。一般控制在2小时—4个小时,最长不超过6小时。
一旦起泡后,不要惊慌,说明药物已经达到刺激量,可先行用碘酒、湿润烧伤膏或绿药膏涂搽,然后到医院继续处理。一般创口几天就可愈合。
若不发泡,仅皮肤微红,说明穴位已经受到药物刺激,将逐渐起效。若患者皮肤过敏或发热未愈,则不适宜治疗。
“三伏灸”一般每年治疗3次,连续治疗3年,则疗效较为理想。若中间有中断,可补充加强治疗1次。
孕妇禁用“三伏灸”
“冬病夏治”适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 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4.慢性虚寒型胃肠炎。近年也有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治疗时间至少3 年以上。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谢俊杰提醒,三伏灸并不是包治百病的,因此不能用于治疗阳热亢盛的疾病。临床表现中兼有目赤易怒、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苔黄厚等患者应慎用三伏灸,同时孕妇应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