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厦各医院周六人满为患 社区医院首诊制成空谈

2011-07-10 10:28:26厦门商报admin查看次数:867

 昨日上午,第一医院停车场入口车辆排起了长队。

  厦门商报讯 新增900个停车位,原本是重大利好,但是在第一医院门诊部客服中心主任蔡良奇看来,这只能让他稍微喘口气。“过去的门诊量是每天两三千,现在是近8000人。新停车场建好后,那时的门诊量又会增加到多少?”

  停车位不足,只是医院人满为患的一个小侧面,其根本原因仍是医院门诊量越来越大。虽然医院引进了预约、自助挂号等方式,并推出无假日门诊或午间门诊的服务,但患者的接受度却很低。

  商报记者 | 陈淑君 见习记者 | 陈灵珊

  林先生的姨妈邱阿姨是老高血压患者,因为多年旧疾,腿脚不便。昨日上午,林先生送邱阿姨到第一医院看病,本想开车把她送到医院门口,可没想到仅200米路程,他竟开了近半小时。

  堵在林先生前面的,都是要到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虽然沿路有几个第一医院的保安在引导车流,但车流的行进速度仍很缓慢。

  昨日上午9时,记者在第一医院门口随机跟着一辆车,观察进度。每过5分钟左右,才能缓缓向前行进几小步。两旁的人流都比车流更快。有些车主等得不耐烦了,不时按响汽车喇叭,在燥热的夏日里,喇叭声显得异常刺耳。

  9时10分,刚才那辆车终于到达急诊门口。“停个车太慢了,我们先去大厅等。”一位中年妇女下车后,焦急地说。

  车子又在急诊门口停滞了10多分钟,终于开到停车场门口。“车位已满,请到镇海路口左转200米,中华城地下车库停车。”一张醒目的告示贴在旁边。

  10分钟过去了,仅有10辆车开进停车场。车流、人流,一拨又一拨地涌向医院。而步行不到5分钟的距离,一辆车开了近半小时才进入停车场。

  第一医院门诊部客服中心主任蔡良奇告诉记者,医院现有的400个停车位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目前已经开始规划,在华侨幼儿园附近的地块建停车场,到时可以提供900个停车位。

  医院门口大堵车,只是患者人满为患的一个侧面。昨天上午,在中山医院门诊大厅,十几个挂号窗口都排起了长队,每个队伍的排队人数都在20人以上。其实,为了解决看病难问题,各医院都想了不少招。但患者的接受度却很低。

   [症状一]上午看病人挤人 中午医生等病人

  第一医院门诊部客服中心主任蔡良奇说,周一、周六上午就诊的人是最多的。据悉,周一到周五,该院日门诊量在8000人左右,但是周六上午的门诊量,就能达到五六千。在中山医院,周六上午门诊量也在3000人以上。

  与此相反的是,周日全天门诊量明显降低。第一医院周日门诊量只有两三千人,中山医院更是只有六七百人。

  蔡良奇说,很多市民都有看病赶早的习惯,特别夏季,上午相对凉快,所以病人更加集中。另外,一些疾病往往需要空腹检查,“一些患者下午检查,就只能第二天才拿结果,请假就要请两天。”

  此外,周六上班族、学生正好放假,周一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周末,一些病人出行、饮食不当结果出现状况,只好周一就诊。

  “现在各医院都实行了无假日门诊,特别是第一医院,连中午都实行了午间门诊,但是看病的患者很少。”蔡良奇说,6月份起,该院在全市率先开设午间门诊。每日中午12点到下午两点半,多个科室都有副主任职称以上的专家坐诊。

  然而,这项原本为了方便上班族和学生的利民举措,现在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中午太热了,病人不爱来。几个科室,一个中午加起来才接诊三四十个病人。有时医生还得等病人。”

  药方:错峰挂号避开高峰期

  “下午要比上午空,上午10时以后要比10时以前空,下午3时以后要比3时以前空。”医生呼吁市民,改变就医习惯,采用错峰挂号,避开上午8时至10时前来就诊,中午、下午和周末同样有专家坐诊,常规的检查也是全部开通的。

  [症状二]自助挂号那么好 用的患者还是少

  昨日上午9点,在市中医院门诊大厅,10个挂号窗口前排队人数都在20人以上。虽然广播不断提示患者使用自助挂号,但3台挂号机中,只有一二十名患者在使用。

  “不知道怎么用,万一卡被吞了怎么办?”在中山医院门诊大厅,看到自助挂号时得使用银行卡绑定,患者林阿姨顿时打了退堂鼓。

  同样的尴尬也出现预约上。目前在我市医院,预约就诊时显示的时间已经精确到分钟,预约后的患者,只要提前十多分钟到医院就能看上病。但是,依然有过半患者采取最原始的现场挂号的方式。

  “这不排除一些专家号预约不上,只能现场挂号。但是,现场号的保留还是为了照顾部分不预约的患者,这样就形成了循环。”

  药方:增设挂号机方便患者

  中山医院门诊部主任付国根告诉记者,8月份起该院将再采购数十台自助挂号机,每层门诊都放置,以优化挂号流程方便患者。“新进的挂号机将不再需要银行卡绑定,这样患者会放心点。”

  对此,各医院都表示将加大宣传力度,让便民措施真正转起来,培养看病新习惯很有必要。据悉,目前我市多家医院已经全面实行全预约。

    社区医院首诊制成空谈 将回归“六位一体”,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

  商报记者 | 陈淑君 通 讯 员 | 那 伟

  2007年,为破解群众就医难,我市开始试行患者社区首诊制,推出逐步取消三级综合性医院的普通门诊,用3年时间在全市实行社区首诊制。但3年已过,首诊在社区的设想迟迟没有建立。

  问题一:开不到需要的药,患者不愿来

  去年8月起,我市参保人员在全市38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每人每年享有500元国家基本药物药品费。推出这个政策,原本是希望鼓励带动患者到社区医院看病,然而很多患者开药在社区,看病却依然到大医院。

  “为什么?主要还是因为社区医院开药限制多。” 业内人士陈先生表示,医改政策实行后,社区医院只有两三百种基本药物。“厦门患者已经习惯了用好药。现在要他们再退回去,跟全国所有地区(包括部分不发达地区)一样用基本药,一些患者就不愿意。”

  市民蔡先生是一名老糖尿病患者,在大医院看病时,医生给他开格华止。原本他也打算到社区复查开药,但是他发现,社区没有这种药。“格华止我一天就吃一回,如果换药,我一天得吃好几回,而且总觉得不踏实。”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几次开不到需要的药,一些患者就不再到社区医院看病。不过,为了用掉500元额度,患者会开一些其他药。

  问题二:大牌专家一走,患者也跟着走

  除了开药限制外,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不信任更是首诊制的拦路虎。2007起,我市展开了“专家下社区”活动,但实际上,“这些大牌专家来了,病人来看病。他们前脚刚从社区撤离,一部分他接手的病人就会跟着他回大医院。”

  一家社区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大牌专家下社区,有人形容为“把奥迪的发动机放到奥拓车上,尽管能提高后者的一些动力,但不能提高其整体本质”。

  社区医院改革3年多来,大多数下社区的专家已经悄悄回到了原来的大医院。“可以说,社区医院没有真的走到百姓心里去。”

  其实,社区医院更需要的是全科医生。但全科医生队伍的培养、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在全国都处于探索阶段。

  前景:社区医院回归“六位一体”

  “社区医院要从医疗中心走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副院长、社区部副主任黄秀惠介绍说,本月15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将回归到“六位一体”,市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服务。

  “500元购药的优惠政策,很大程度对患者到社区起到鼓励作用。”黄秀惠说,关键在于规范正确的使用,包括对医生开药习惯的改变。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行政手段,来引导市民看病在社区。

  黄秀惠举例说,在上海,市民在社区看病后,转诊到大医院时不用再付挂号费,这个做法就很不错。“只要做到首诊在社区,大医院人挤人的情况就会缓解。另外,只要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机制运作流畅,社区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同时,也成为病人到大医院看病的‘导航仪’,这样,病人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冤枉路。”

  专家指出,社区医院的改变固然重要,老百姓的认识也应试着转变。

  黄秀惠表示,“大医院的设施和医生水平毕竟胜了好几筹,大病可以到大医院看。如果是慢性病,由社区医生随时监控,方便得多。”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09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