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是不是属精神疾病?
小张今年26岁,近两年来,她常因小事歇斯底里,在家大吵大闹,摔东西,打父母,甚至扬言要自杀。父母多次带她去心理门诊就诊,但药物治疗效果并不佳,她仍不断重复着上述行为。
身边的亲人很疑惑:她是不是患上了精神疾病?
接诊后,厦门精神卫生中心、仙岳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李惠芳发现,小张在外人面前表现情绪稳定,讲话条理清楚,大家都觉得她很有礼貌,也很聪明,并没有精神疾病的症状。
探因 婴儿时被单独丢在家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李惠芳在询问中发现,这是在婴儿时期,父母对她疏于管理,却又过分溺爱造成的。
1岁时,小张父母要去工作,经常把她一个人丢在床上直到晚上下班回家,邻居常听到她白天不停地哭泣。
李惠芳说,这个时期是人格发展中建立对人信任感的关键期,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没能给其足够的身体接触与关爱,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恐慌的情绪产生后,体验会非常强烈,甚至会有灾难性的体验,这样的情绪反应方式在成年后也会重演。
5岁后,小张的家庭条件得到了改善,父母总觉得亏欠了孩子,就加倍地爱护她,家务没让她做过,物质方面也尽量满足她。
李惠芳说,这样的教养方式又使小张养成了骄纵的个性,习惯于让父母满足自己的欲望,却没能培养出自己的勤奋感,不能去承担生活责任,加上生活及社交技能的缺乏,她内心深处缺乏自信,所以面对挑战时,她常常会害怕,退缩。
大专毕业后,小张一直没有去工作,家人帮她找了几份如售货员、文员之类的工作,她不是觉得薪水太低就是觉得太辛苦,或者是不够体面,都一一拒绝了。她也尝试过去人才中心找工作,但没有一技之长,社会经验缺乏,眼高手低,结局都以失败收场。
很受挫败的小张,却没有在挫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反而觉得父母没用,不能给自己找一个体面又轻松的工作,一不开心就拿父母出气,结果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治疗 系统心理治疗后,不再歇斯底里
李惠芳说,药物治疗可以部分改变小张的情绪,但无法让她真正康复,无法让她走向社会。小张需要系统的心理治疗。
李惠芳在与小张建立了信任关系后,让她明白自己情绪的来源、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为何比一般人来得深刻。在共同探讨了情绪管理办法后,小张渐渐意识到自己在适应方面的问题,并作出积极找工作的态度,在此后的现实挫折中,小张也常出现退缩的情况,李惠芳跟进的治疗及时帮她渡过了难关。
现在,小张已经工作一年多了,尽管对工作还不是很满意,但仍坚持了下来,和同事关系也不错,在家里她偶尔还会发发小脾气,但不会歇斯底里了。
李惠芳提醒市民,家人出现异常的情绪状态时,在明确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找出患者异常情绪的根本原因,进行系统心理治疗,才能真正改变患者的异常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