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出最好地方建残疾人康复室
集美区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荣誉称号
【核心提示】
今天是世界第19个“国际残疾人日”,记者从集美区残联获悉,集美区刚刚被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授予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荣誉称号。这也是集美区继2008年荣获“福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2009年荣获第一批“全国白内障无障区”称号后,在关爱残疾人方面获得的又一项荣誉。
截至11月,集美区共有各类持证残疾人4005人。数据表明,集美区白内障致盲患者手术率、聋儿康复训练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均达100%,肢残康复训练率96%,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率91.48%,假肢装配率93.7%。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更是得到残疾人及家属的肯定,满意率达90%以上。
为残疾人举办专场招聘会。
福乐家园:
为残疾青少年撑起保护伞
“要给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11月30日,集美区长倪超和副区长江根云来到福乐家园和几户残疾人家中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
于去年12月开园的集美区福乐家园是一个专门组织轻度智障人员从事简单劳动的公益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现有管理人员5人,正式学员18名,学员多以16周岁以上的青少年为主。
倪超一行视察时,学员们正在为购物袋串绳和上拉链。园区负责人介绍说,这些物料是集美区跃碧兴包袋厂厂长陈志跃主动向福乐家园提供的,学员们通过培训,现在每天完成的布袋穿绳量由开始的300多个增加到500多个,拉链“上头”由最初的每天几个增加到100多个,学员们不但得到了劳动训练,还增加了收入。
据了解,福乐家园对学员免费进行简单手工劳动、居家生活能力和清洁服务等方面的培训,符合条件的将由区残疾人就业与康复指导中心推荐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无法就业的,提出申请经集美区残联研究批准后,可继续留在园内从事简单手工劳动。除了技能培训室,福乐家园内还有康复训练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科室。
集美区副区长江根云介绍,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扶、关怀残疾人的重要方面,仅今年,集美区就举办了多次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263名残疾人到场参加应聘,并提供156个就业岗位,其中有185人达成就业意向,上岗就业78人次。
▲区残联组织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医生到社区为群众进行白内障筛查。
复明工程:
866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白内障,一种常见的“老年病”,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颇高。据了解,集美区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4230人,占常住人口的13.1%。比较特别的是,集美老人到定点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几乎不用“自掏腰包”,根据《集美区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的工作方案》,凡户籍在集美区,视力低于0.3以下,并符合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只要到定点医院进行手术,其费用都由政府“买单”。
集美区民政局局长、区残联理事长陈世含欣慰地说,目前集美区白内障致盲患者手术率已达100%,2006年至今,已有866位白内障盲人受惠于政府的“复明工程”,重获光明。正因如此,集美区在去年获得第一批“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的称号。
他还介绍,区财政每年安排26万元用于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并专门制定了《集美区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的工作方案》,本着自愿、及时、就近的原则,建立白内障无障碍自然运行长效机制。区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给以手术费补助50%至100%,使白内障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区残联与市博爱康复中心、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厦门科宏眼科医院等医院签订了白内障手术协议书,从医疗技术上保证手术一次性成功。
记者了解到,每年集美区残联都会联合卫生、民政、教育、妇联、老龄办等部门,进社区进行白内障复明政策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组织眼科医生下乡、进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及科普宣传活动,使辖区老百姓对白内障知识的认知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60岁以上重点人群认知普及率达到95%以上。
社区康复:
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集美区残联副理事长欧阳海龙介绍,为了给残疾人提供“个性化“、“零距离”的服务,方便残疾人就近进行康复训练,集美区建立了多层次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目前已建立健全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室,以及52个村居社区残疾人康复活动站。
据悉,各镇街都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好、最方便的空间腾给残疾人作为康复室,比如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的残疾人康复室不仅配备有三名专职康复员,还引进了PT训练床、牵引网架、训练用阶梯、综合训练工作台、神经损伤治疗仪等14种康复器材,是全区最好的社区康复室。此外,52个村(居)的残疾人康复活动站也都配备有社区康复协调员和相应的器材设施。在没有设立残疾人康复室的4个村居,区残联也会向村里的残疾人赠送康复器材,定期组织医生、专家上门义诊。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场所和设备,集美区还定期组织康复协调员、康复员参加业务培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社区康复知识,帮助残疾人做康复训练。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集美区通过摸底调查将他们分门别类,开展“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康复服务;对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则不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健身活动。
新闻链接:
▲杏滨街道残疾人康复室的医生为老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政府出资
35户农家告别危房
本报讯 (记者 应洁 通讯员 肖岚岚)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告别危房,改善他们居住的环境,今年7月1日,集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办法》,按标准对农村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房屋维修或翻修补贴。经审核,全区共有35户农村困难家庭获得住房救助,其中需要维修的有29户、需要翻修的有6户,目前已有3户建成完成维修,总面积达2780.96平方米。
集美区民政局介绍,残疾人家庭占集美区的低保、低收入户总数的比例较大。该办法规定,户籍和居住地均在集美且居住在危房里的农村低保户和低收入户,按实际人口数计算享受补助的建筑面积,每户不超过100平方米。对于低保户,属危房维修的,按救助面积每平方米补助150元,属危房翻修的,每平方米补助300元。对于低收入户,按低保户救助标准的一半予以补助。住房补助款分次拨付,第一次在工程启动后拨付50%,余款在工程验收合格后15个工作日内补助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