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比医生诊疗更重要
▲与日本专家探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在刚刚结束的“海西心血管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一再呼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这在专业的学术会议上并不多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预示了未来“防病”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医生的健康教育责任将更为艰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市心研所所长胡大一教授说,现代医学模式促使医院不断添置大型设备、引入高端技术,而忽视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然而患者还是越来越多,这好比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大量的医生聚集在下游等待打捞不慎落水的患者,而忽视在上游也就是疾病预防上“植树造林”。他说,“治未病”除了公众要对自己的健康足够重视外,医务人员的责任也很重大,医生再不能被动地等着治病,而要主动担负起健康教育的重任,督促民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十年举办百余场,高血压健康讲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成立于1937年,是厦门市重点学科。在所长李卫华教授和名誉所长胡大一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已成为闽西南地区重要的临床、教学、科研和患者健康教育中心。
从1998年开始,第一医院心内科就率先在厦门开展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系统地对高血压发病原因,如何测量血压,疾病诊断及饮食、运动治疗,合理用药等进行详细讲解,还深入浅出地围绕高血压病合并疾病如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开展健康教育。十余年来共进行百余次健康教育,场场爆满,每次讲座后,医院均安排副主任以上医师坐诊,为患者答疑解惑,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008年,针对社区老人多、看病不方便的情况,第一医院心内科暨厦门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在所辖8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病社区巡回宣传教育活动”。为了方便病友听讲,更好地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时间固定为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下午3点开始,主讲者均为心内科博士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讲座除了面向广大患者外,同时还为第一医院所辖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生提供培训,第一医院总院专家还在3个分院、8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标准化诊治培训。
患者普遍反映这种以专家讲课、患者提问、现场答疑,医患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形式,更有宣教效果,广大患者借助这个医患沟通平台,加强了交流,增强了防病治病意识。
药物试验基地让,患者用上最新药物
2009年,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考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实现了闽西南医疗卫生系统在该领域的零突破。首批通过资格认定的专业有8个,在闽西南均具有专业领先地位,享有较高声誉,心血管内科也名列其中。
获得药物试验资格的机构必须是经国家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认定的在软硬件方面具有相当实力和水准的机构。成为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后,患者尤其是疑难病患者,有机会接受更新的药物治疗和更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
目前,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正在参与一项由英国牛津大学牵头、以北京大学和解放军总院为国内中心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明确降低餐后血糖是否可降低已确诊冠心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试验期间受试者的心血管疾病能够得到更优化的药物治疗,并得到主诊医师和护理人员更细心周到的医疗服务。试验也将为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为今后制定更合理的冠心病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心血管专业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医疗、教学、科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上世纪80年代,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闽南地区率先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一根细细的导管,让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不用开刀就解除了病痛。20多年过去了,如今心内科的介入治疗技术更加成熟,在心脏起搏专业、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方面均处于厦门市领先水平。
去年,心内科承担了厦门市重大疾病研究课题——《厦门市冠心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该研究全程以厦门人群作为调查对象,从饮食到生活习惯,从个人到家族史,从基础的基因研究到临床发病过程研究,系统调查了厦门冠心病流行病学情况。通过该项目,厦门市冠心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将一清二楚,医务人员也将能依此拟定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008年,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黄峥嵘博士主持的《Brugada综合征心电学及心脏超声影像学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Brugada综合征患者很容易猝死,业界对无症状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危险性评价一直有争议。该项目采用常用检测手段(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和先进实验方法研究,对Brugada综合征的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及诊疗提供了新依据。结果显示,通过心电图、晚电位检测等无创检查能较好地预测中国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概率,既节省了医疗费用,避免了有创检查的痛苦,还能有效判断病情,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关于此项研究的7篇论文先后发表,其中SCI源2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心内科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其以厦门市心血管研究所为平台,设立高血压实验室及电生理实验室,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6项,主持厦门市重大疾病科研攻关项目1项,获国家级、省市级科研成果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7年,科室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联合成功承办了“全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今年又成功主办了首届海西心血管论坛。
【链接】
防治高血压的常见误区
1.只凭测血压开药。高血压由诸多因素引起,应接受系统检查,查清病因再治疗。
2.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高血压防治应以非药物疗法为基础,如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许多患者过多依赖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不够重视,边吸烟边降压者大有人在,这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增加了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3.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高血压是慢性病,治疗不主张血压降得过快、过低。许多患者求治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把血压降下来,一种药尚未起效就自行换用另一种药,最终“劳而无功”。
4.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降压治疗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要做到“个体化”,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监测血压,以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方便医生更准确地指导用药。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注意事项
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有效和最彻底的方法。经数十年临床验证,正规起搏器植入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安装起搏器后应保持与医生通讯畅通,以便发生不适时尽早与医生联系。此外还应注意下列情况:
1.若伤口出现发热、疼痛或有液体流出,应尽快与医生联系。
2.植入起搏器后1-2月内植入起搏器一侧手臂不能高举或剧烈活动,避免起搏器电极移位。
3.每天清晨量度脉搏并记录,若有较大异常应及时就诊。
4.术后1月、3月、半年、1年时应联系医生随诊起搏器工作情况,此后每半年或1年随诊1次。在起搏器应用6-7年后,应每半年或3个月随诊1次,听从医生意见决定是否更换起搏器。
5.尽量不要靠近高磁场区域如大型电机、变电站、雷达天线、电视广播发射天线、高压电缆或工业磁铁。一些医疗设备如手术电刀、心脏除颤器、伽马射线仪器、透热疗法仪器以及冲击碎石仪器和经皮电刺激仪等可能会影响起搏器工作,治疗前应向医师讲明安装起搏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