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抗压能力弱 一成大学生存心结

2010-05-26 08:49:46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1162

    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取“5·25”的谐音“我爱我”之意。此后,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今天是“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此前,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大一新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心理普查,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调查,有效问卷达4868人,结果显示:1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4.9%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4.8%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包括各类神经症以及精神疾病。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是一组不可忽视的数据。


    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林赞歌表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普遍存在抗压能力弱,又不善于自身心理调节。


    记者从林赞歌的数千个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中选择了三个典型案例,希望大学生更加呵护心灵,珍爱生命。


    案例1  “野蛮女生”老跟同学处不好


    女生小南(化名)从大一起开始就与同学相处不好,学院为她调过三次宿舍,但每次她都与同学发生剧烈冲突,最后竟然升级到扔椅子、打人,有时深夜还站在舍友床头,说一些叫人听不懂的话。舍友们情绪紧张,强烈要求学院让小南搬出去住。


    由于涉及的人员比较多,林赞歌决定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来处理。她把女孩们请到咨询室,从每个人的讲述中,慢慢勾画出一次次冲突的场景,明显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问题。她判断,小南得的可能是偏执性精神病。


    林赞歌单独将小南留下做了一些交流,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判断。林赞歌果断给院方几个建议:一是找个房间让小南单独住,不要去刺激她,避免不良后果;二是马上与家长取得联系;三是做好其他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随后,林赞歌将医生请到学校,最终证实了小南确实患有偏执性精神病,处于刚发病阶段。


    林赞歌与院方赶到小南的老家。一番交流后,小南的母亲联想到去年国庆期间,小南有几次深夜突然用被子蒙住她,不让她呼吸,还撕扯她的头发,终于认识到女儿需要及时就医。最终,小南得到及时治疗,潜在的校园危机得到有效避免。


    【专家点评】


    林赞歌认为,偏执性精神病类病人常常看上去像正常人,说话很有条理,思维清晰有序,智能和职业能力保持相当好,发病缓慢,不易被发现,因此大多会被认为是性格固执而耽误治疗。此类型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妄想,甚至同时伴有幻觉。在幻觉、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可能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和危害社会治安等行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此,单位、学校、社会要特别注意此类精神疾病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果断采取措施,避免相关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案例2  身体没病他害怕上厕所


    一个学生怯怯地闪进咨询室。这个男生小伟(化名)嘴唇干裂,面部憔悴,低着头,呆呆地站在林赞歌面前,直到叫他坐下,才敢落座。他的手还不时摆弄衣角,显得局促不安。


    林赞歌起身倒了一杯温水递给他。小伟摆手做了个拒绝喝水的手势,这让林赞歌很纳闷:嘴唇都干裂到如此程度,还不喝水?小伟掏出一张病历,递给林赞歌:“我去看过医学博士,他建议我要看心理医生。”


    林赞歌看了看病历,上面记录着“排尿出现困难,非生理因素造成,需看心理门诊。”


    小伟说,自己这几年来一上公共厕所就紧张,因此就不敢喝水。由于长期喝水不足,排尿不畅,大一下学期得了尿结石,现在已治愈,但仍然害怕上公共厕所。


    在随后几次心理咨询过程中,林赞歌发现小伟之所以害怕上公共厕所,既有家庭的原因,还有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在小便时老觉得有人偷看的恐惧感。


    针对这种情况,林赞歌先后通过运用认知领悟疗法、系统脱敏法、合理情绪疗法、自信心训练等方法,引导小伟分析讨论症状的性质,向其说明幼年期的创伤是致病根源,病态是儿童心理的表现,病的根源在于过去,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认知,学会肯定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伟的自信心提高了,焦虑感减轻,症状明显好转,最后愉快地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专家点评】


    在林赞歌看来,这是一起典型的恐厕症案例。这种症状不仅带来身体的痛苦,且因为病情长久得不到缓解而导致心情抑郁、紧张、焦虑,使精神负担加重。在排除非器质性因素后,应该科学及时地采取措施,帮助患者从认知和行为上进行矫正,最终使其身心恢复正常。


    案例3  品学兼优他弃学出走


    品学兼优的小尹(化名)从学校出走两个月,是被学校领导通过电话定位从网吧找回来的。不管别人怎么问,他都不说明出走的原因。走进心理咨询室后,他始终一声不吭。


    林赞歌从他的家庭关系找到了突破口。原来,小尹12岁时,他的父亲有了情人,被小尹发现。小尹告诉了母亲。从此以后,家里三天两头吵架,从没有停过。父亲原本很关心小尹,后来搬出家门,对他不理不睬。小尹说,他特别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同校一个女生有好感,却被拒绝了。


    林赞歌递给他两张白纸和一盒彩色笔,让他画上能够代表他和女生的象征物。他先画一棵竹子代表自己。准备画“她”时,他迟疑了,迟迟无法落笔,显得十分焦虑。最后,他抬起头请求:“老师,我可以不画她吗?”


    林赞歌反问:“为什么?”他回答:“我似乎不了解她,不知道怎么画她。”林赞歌知道点拨他的机会来到了,提问:“你觉得建立恋爱关系,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条件?”“当然,是相互了解,彼此相爱。”他脱口而出。“你不了解对方,就向她表白,她拒绝你,正常吗?”他没有马上回应,而是陷入了思考。林赞歌知道自己的话切中了要害,便与他好好交流了情感的话题,让他明白什么是爱情,如何表白。


    林赞歌告诉小尹,他之所以表白,更多的是因为孤独和取暖的需要,这个女生只是他认识的一个有好感的女性,并非是爱。听完这段话后,小尹如释重负,解开了心结。


    【专家点评】


    优秀大学生往往被家长和教师寄予高期望,也得到更多的关爱,自己本身也追求完美,因此一旦受挫,就难以承受。其实,不管是什么层面的学生,心灵养护的任务是一致的。要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锤炼意志,减少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如果在心理上遇到了“心结”,要学会寻求科学解决之道,及时处理问题。


    链接


    北京大学生两成患抑郁症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23.66%,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另据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精神疾病在不少北京高校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醒】

 

    准大学生要学会心理“预热”


    林赞歌认为,受地域文化、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个体因素的差异,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各种心理危机和校园悲剧。


    近年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性与情感方面的问题、就业心理问题,还包括一些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等,严重的还有一些精神方面的其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更多地发生在优秀学生身上。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个人的综合作用。


    大部分学生经历了12年寒窗苦读,专注于应试学习,缺乏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积累,对家庭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心理,面对大学里全新的环境和挑战时往往不知所措,遇到困惑时不会及时应对,而只是简单逃避。加上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不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大学生活准备不充分,一旦受挫,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


    林赞歌呼吁加强“准大学生”预热工作。家庭要注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健心、强心、护心。大学生个人要加强心理调适,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2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