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虽难治但可预防
卫生部拟拆除入学就业乙肝“门槛”,我市专家解读如何正确看待乙肝
儿童接打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成果显著。(陈海峰 摄)
卫生部拟于近期制定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检查有关政策,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限制入学、就业的条件。这一消息再次引起广大市民对于乙肝病毒传染、防范的关注,本报记者昨日采访相关专家,为市民解疑释惑。
病毒传播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家俊从事感染病专业30年,据他介绍,根据病毒存在人体内的不同程度,分为慢性携带者、慢性感染者等几类,病毒量越多,传染性越强。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传播(绝大多数通过这一途径)、血液和体液传播(例如输血)、密切接触(性接触最突出)。
刘主任强调说,不论通过何种途径传播,都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皮肤粘膜有破溃,二是发生体液交换。而一起工作、共同进餐、握手拥抱等行为,只要没有皮肤破溃,都不会发生传染。
幼儿乙肝携带者大幅减少
记者采访得知,目前我市各中小学并未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限制入学的条件,但不少幼儿园会要求幼儿到指定机构体检,“乙肝五项”检查则是常规项目。据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曾国章主任介绍,随着乙肝疫苗注射的普及,幼儿检出乙肝病毒携带的比例已大幅降低,特别是近几年,每年检出者只有两三人。
尽管如此,采访中还是有不少年轻父母表示了他们的担忧:小孩子在嬉闹中导致抓伤、咬伤十分常见,若一方携带乙肝病毒,另一方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不免让人有些担心。
医生介绍,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很多,如表面抗原(HbsAg),HBV-DNA、抗-HBclgM等,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查一下乙肝五项指标,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即为大三阳),其血液就有高度传染性;如果抗-HBe阳性,其血液的传染性就较低。
厦门肝病重症患者少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家俊主任表示,乙肝的确不好治,但好防,而且可控制,他呼吁社会大众消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
刘主任介绍说,我国儿童接打乙肝疫苗普及以来成果显著,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地的“十年调查”结果显示,接打乙肝疫苗人群感染率明显大幅下降,十年后乙肝病毒携带者将减少3000万人左右。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厦门的儿童乙肝携带者已不多,肝硬化、肝癌等重症患者少了。“随着人们公德意识和卫生习惯的提高和改进,乙肝病毒带来的种种问题将会更少”,刘主任说,社会大众应消除歧视,让病毒携带者从阴影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