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防控要打全球战
2018-07-05 09:21:54新华网佚名查看次数:334
日前,一则来自英国《每日邮报》旗下网站Mail Online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该报道称,美国疾控中心原主任汤姆·弗里登博士领导的一个全球性的卫生组织,对多个国家防控流行病的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创建了一份展现各国相应实力的在线互动地图。
打开这一卫生组织创办的网站Prevente Pidemics,你可以看到一张用绿、黄、红、灰、黑五色分区的世界地图。评估以100分为满分,绿色区域得分在80以上,黄色区域得分为40—79,红色区域则在39及以下。
事实上,在该组织目前已评估的65个国家中,澳大利亚和韩国是全球为处理流行病做了最佳准备的国家,而非洲国家乍得和索马里最容易受到人口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侵扰”,得分仅为29。此外只有14%的国家对流行病有所准备。
流行病传遍全球只需36小时
流行病有多凶猛?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一百年前的1918年。
就在那一年,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西班牙流感”暴发,全球超过5亿人感染,造成5千万到1亿人死亡,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可谓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行病疫情。
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对流行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科技的进步,人类在防控流行病的战场上拥有了更多的武器。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世界各地人们交流互访的日益频繁和便捷,客观上也加快了流行病传播的速度。
你也许想知道,流行病传播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一种流行病传遍全球仅仅需要36小时。当下一场威胁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网站Prevente Pidemics创办者向人们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同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由于病原可以到处“乱跑”,一个国家或城市“获得”一种新流行病原的距离可能就是一架飞机的飞行距离。
既然病原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未来是否会暴发全球性流行病?汤姆·弗里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答案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全球各国现在就应当加强应对措施。创办流行病防控互动地图的初衷,便是让各国通过该地图了解各自应对流行病的实力和待提升的空间,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性流行病。
各国通力合作 “跑”在病毒前面
“病原‘旅行’既不需要办护照,也不用申请签证。要想尽早地切断病原的传播,必须依靠全球通力合作,大家一起联防联控。”高福强调,病毒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因此必须开展国际合作。
事实上,在多个不同的场合,高福也一再呼吁全球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及公共卫生专家等一起来攻克新发突发病原,对新发突发病原发起“主动出击、全面出击”,主动鉴定出病毒威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下一次的大流行病。
在人类应对流行病的历史上,全球联手也打过不少胜仗。高福举例道,在全球“围攻”天花病毒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打疫苗,最终天花病毒被消灭了;2013年到2015年,为应对西非埃博拉病毒,全球一起“参战”,同样也将其压下去了;2015年,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是一位韩国男性,得益于中国多年建立起的防控机制,国内没有一个新发病人,唯一的输入性患者被中国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给治好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跑赢病原,首先要摸清对手的底细。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类中传播的263种已知病毒,仅占疑似潜伏的、可能感染人体的病毒总数不到0.1%。
“人类需要不断认知病原,对病毒的致病性、跨种传播等深入的基础研究是传染病有效防控的根本,也亟待更多的关注和投入。”高福指出。
我国已建成病原监测防控体系
你或许想知道,在这份传染病防控互动地图上,中国的传染病防控能力被给出了怎样的分数?有些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
在已经完成评估的65个国家中,没有中国、英国等国家。该地图创建者表示,目前尚未完成所有国家的评估,预计2018年末将完成对近100个国家的评估。
今年3月,为纪念“西班牙流感”暴发100周年,国际学术期刊《细胞》邀请高福撰写评述文章。
高福在文章中指出,经过SARS之后,中国已经建立起高效的病原监测与防控体系。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以此为支撑,在疾控基础平台体系建设、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回顾我国近年来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时,高福指出,随着“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和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在应对近年来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等重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在传染病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高福以H7N9病毒为例说道,“我们已经把它研究了个‘底朝天’,目前中国传染病基础研究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打开这一卫生组织创办的网站Prevente Pidemics,你可以看到一张用绿、黄、红、灰、黑五色分区的世界地图。评估以100分为满分,绿色区域得分在80以上,黄色区域得分为40—79,红色区域则在39及以下。
事实上,在该组织目前已评估的65个国家中,澳大利亚和韩国是全球为处理流行病做了最佳准备的国家,而非洲国家乍得和索马里最容易受到人口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侵扰”,得分仅为29。此外只有14%的国家对流行病有所准备。
流行病传遍全球只需36小时
流行病有多凶猛?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一百年前的1918年。
就在那一年,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西班牙流感”暴发,全球超过5亿人感染,造成5千万到1亿人死亡,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可谓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行病疫情。
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对流行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科技的进步,人类在防控流行病的战场上拥有了更多的武器。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世界各地人们交流互访的日益频繁和便捷,客观上也加快了流行病传播的速度。
你也许想知道,流行病传播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一种流行病传遍全球仅仅需要36小时。当下一场威胁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网站Prevente Pidemics创办者向人们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同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由于病原可以到处“乱跑”,一个国家或城市“获得”一种新流行病原的距离可能就是一架飞机的飞行距离。
既然病原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未来是否会暴发全球性流行病?汤姆·弗里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答案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全球各国现在就应当加强应对措施。创办流行病防控互动地图的初衷,便是让各国通过该地图了解各自应对流行病的实力和待提升的空间,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性流行病。
各国通力合作 “跑”在病毒前面
“病原‘旅行’既不需要办护照,也不用申请签证。要想尽早地切断病原的传播,必须依靠全球通力合作,大家一起联防联控。”高福强调,病毒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因此必须开展国际合作。
事实上,在多个不同的场合,高福也一再呼吁全球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及公共卫生专家等一起来攻克新发突发病原,对新发突发病原发起“主动出击、全面出击”,主动鉴定出病毒威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下一次的大流行病。
在人类应对流行病的历史上,全球联手也打过不少胜仗。高福举例道,在全球“围攻”天花病毒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打疫苗,最终天花病毒被消灭了;2013年到2015年,为应对西非埃博拉病毒,全球一起“参战”,同样也将其压下去了;2015年,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是一位韩国男性,得益于中国多年建立起的防控机制,国内没有一个新发病人,唯一的输入性患者被中国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给治好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跑赢病原,首先要摸清对手的底细。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类中传播的263种已知病毒,仅占疑似潜伏的、可能感染人体的病毒总数不到0.1%。
“人类需要不断认知病原,对病毒的致病性、跨种传播等深入的基础研究是传染病有效防控的根本,也亟待更多的关注和投入。”高福指出。
我国已建成病原监测防控体系
你或许想知道,在这份传染病防控互动地图上,中国的传染病防控能力被给出了怎样的分数?有些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
在已经完成评估的65个国家中,没有中国、英国等国家。该地图创建者表示,目前尚未完成所有国家的评估,预计2018年末将完成对近100个国家的评估。
今年3月,为纪念“西班牙流感”暴发100周年,国际学术期刊《细胞》邀请高福撰写评述文章。
高福在文章中指出,经过SARS之后,中国已经建立起高效的病原监测与防控体系。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以此为支撑,在疾控基础平台体系建设、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回顾我国近年来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时,高福指出,随着“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和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在应对近年来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等重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在传染病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高福以H7N9病毒为例说道,“我们已经把它研究了个‘底朝天’,目前中国传染病基础研究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