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健康扶贫的三剂“良方”
2018-01-24 10:26:35新华网佚名查看次数:317
新华社西安1月23日电题:陕西汉中:健康扶贫的三剂“良方”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高音子、李华
陕西省汉中市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现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过去因交通不便,医卫条件落后,山区曾流行“小病忍,大病扛,重病愁断肠”的说法。
为了赶走扶贫工作中“贫困交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只“拦路虎”,2017年以来,汉中市开出精准识别、精准救治、健康管理三剂药方,组织“流动医院”上门体检筛查、建大病患者“保障ICU”、打造健康管理联合体,走出了一条有效健康的扶贫之路。
“流动医院”上门体检 贫困户有了“家庭医生”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镇巴县是汉中唯一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县,也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2017年,镇巴县组织省市县医疗专家和骨干医师,背着医疗器材组成“流动医院”,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山区贫困患病群众进行体检,历时20余天,最终筛查出因病致贫人口6961人,大病患者92人。
若非医生亲自上门,兴隆镇健全村村民李耀松从没想过要去医院治疗“腿软”的毛病。医疗队上门做体检时,初步诊断李耀松双侧股骨头坏死,需要手术治疗。
“我们怕拿不出钱,想不做手术。签约家庭医生5次来我家做工作,跟我们讲健康扶贫政策,贫困户看病能报销,花不了多少钱。”李耀松的妻子殷光蓉说。
在李耀松家的《陕西省建档立卡农村因病致贫贫困户健康扶贫手册》上,记者看到2017年全家人的看病报销记录:6月26日李耀松做手术费用24162元,自付2034元;殷光蓉12月因肺炎入院治疗,费用1490元,自付仅37元。
在镇巴县三元镇红渔村,记者遇到了村民刘明均的“家庭医生”、镇公卫专干余建国和村医彭万富,这是他们第7次上门进行换药检查。
37岁的刘明均高位截瘫,已卧床十年。2017年5月,在接受入户体检时被发现患有严重的褥疮,被送往镇巴县中医院进行手术,共花费24831元,通过新农合、政府救助,费用全部报销,县里还通过扶贫爱心基金救助了3000元。
据了解,2017年汉中市组成了218支医疗队,共免费体检了7.81万人。最终确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23897户69360人,比体检甄别之前分别下降了28%和20.4%。经过精准筛查,解决了健康扶贫“靶向诊疗”的问题。
建大病患者“保障ICU” “一单式”让群众看得懂
“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曾经,一场大病对脆弱的贫困家庭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如今,大病患者“保障ICU”救贫困户于危难。
4岁半的小女孩杨梦琪家住在大巴山深处的镇巴县三元镇白家营村。从村子走山路到镇上要一个半小时。梦琪的爸爸平时在外务工,收入很低,爷爷奶奶带着梦琪靠4亩梨树生活,全家年收入仅六千多元。
2017年7月,梦琪在镇中心卫生院做体检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年9月,梦琪在汉中市中心医院进行了手术,住院费用25045元,通过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报销以及民政救助后,自付费用对这个贫困家庭仍负担不小。
镇巴县卫计局局长庞文学向记者介绍,镇巴县通过政府“一事一议”医疗救助基金以及健康扶贫爱心基金再补助5000元,最终把自付手术费用降到了约2100元。镇巴县多次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了大病贫困患者的负担。
记者从汉中市卫计局得知,汉中在全市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的组合式、多层次体系。其中,政府专项救助资金,以及红十字援助、社会捐助和爱心帮扶等其他方式,专门用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后自付费用过重的患者。目前,全市贫困家庭所有大病患者全部得到集中救治,慢性病患者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病患者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看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2.3%,并全部实现了“一单式”结算。
健康有“靠山” 扶贫有温度
医疗资源向基层全面下沉是汉中市健康扶贫的积极成效。1月19日上午,城固县医院副院长赵徳娥正在董家营镇中心卫生院值班。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在县医院工作,但每周固定要来卫生院上班2至3天。如果镇上有重病患者,可以立即赶到现场。
据了解,汉中市着力建设健康扶贫长效机制,整合市、县、镇(办)、村四级医疗机构的资源,组建健康管理联合体。
以城固县为例,4家县级公立医院托管了10个镇卫生院,以互派业务骨干、点评处方、上挂培训等方式,打通医疗资源。除了“上门服务”外,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共享患者的信息,进行远程诊疗。
记者在城固县董家营镇中心卫生院的远程医疗室看到,当医护人员打开汉中市医院健康联合体信息平台后,整个汉中各县、镇(办)的贫困人口数、慢性病人数、高血压糖尿病人数一目了然。进入患者的个人页面,能看到病情、就诊次数和医护人员随访记录等信息。当患者上医院看病时,会触发系统通知医生,遇到难题还可向上级医疗机构的专家咨询请教。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高音子、李华
陕西省汉中市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现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过去因交通不便,医卫条件落后,山区曾流行“小病忍,大病扛,重病愁断肠”的说法。
为了赶走扶贫工作中“贫困交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只“拦路虎”,2017年以来,汉中市开出精准识别、精准救治、健康管理三剂药方,组织“流动医院”上门体检筛查、建大病患者“保障ICU”、打造健康管理联合体,走出了一条有效健康的扶贫之路。
“流动医院”上门体检 贫困户有了“家庭医生”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镇巴县是汉中唯一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县,也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2017年,镇巴县组织省市县医疗专家和骨干医师,背着医疗器材组成“流动医院”,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山区贫困患病群众进行体检,历时20余天,最终筛查出因病致贫人口6961人,大病患者92人。
若非医生亲自上门,兴隆镇健全村村民李耀松从没想过要去医院治疗“腿软”的毛病。医疗队上门做体检时,初步诊断李耀松双侧股骨头坏死,需要手术治疗。
“我们怕拿不出钱,想不做手术。签约家庭医生5次来我家做工作,跟我们讲健康扶贫政策,贫困户看病能报销,花不了多少钱。”李耀松的妻子殷光蓉说。
在李耀松家的《陕西省建档立卡农村因病致贫贫困户健康扶贫手册》上,记者看到2017年全家人的看病报销记录:6月26日李耀松做手术费用24162元,自付2034元;殷光蓉12月因肺炎入院治疗,费用1490元,自付仅37元。
在镇巴县三元镇红渔村,记者遇到了村民刘明均的“家庭医生”、镇公卫专干余建国和村医彭万富,这是他们第7次上门进行换药检查。
37岁的刘明均高位截瘫,已卧床十年。2017年5月,在接受入户体检时被发现患有严重的褥疮,被送往镇巴县中医院进行手术,共花费24831元,通过新农合、政府救助,费用全部报销,县里还通过扶贫爱心基金救助了3000元。
据了解,2017年汉中市组成了218支医疗队,共免费体检了7.81万人。最终确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23897户69360人,比体检甄别之前分别下降了28%和20.4%。经过精准筛查,解决了健康扶贫“靶向诊疗”的问题。
建大病患者“保障ICU” “一单式”让群众看得懂
“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曾经,一场大病对脆弱的贫困家庭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如今,大病患者“保障ICU”救贫困户于危难。
4岁半的小女孩杨梦琪家住在大巴山深处的镇巴县三元镇白家营村。从村子走山路到镇上要一个半小时。梦琪的爸爸平时在外务工,收入很低,爷爷奶奶带着梦琪靠4亩梨树生活,全家年收入仅六千多元。
2017年7月,梦琪在镇中心卫生院做体检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年9月,梦琪在汉中市中心医院进行了手术,住院费用25045元,通过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报销以及民政救助后,自付费用对这个贫困家庭仍负担不小。
镇巴县卫计局局长庞文学向记者介绍,镇巴县通过政府“一事一议”医疗救助基金以及健康扶贫爱心基金再补助5000元,最终把自付手术费用降到了约2100元。镇巴县多次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了大病贫困患者的负担。
记者从汉中市卫计局得知,汉中在全市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的组合式、多层次体系。其中,政府专项救助资金,以及红十字援助、社会捐助和爱心帮扶等其他方式,专门用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后自付费用过重的患者。目前,全市贫困家庭所有大病患者全部得到集中救治,慢性病患者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病患者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看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2.3%,并全部实现了“一单式”结算。
健康有“靠山” 扶贫有温度
医疗资源向基层全面下沉是汉中市健康扶贫的积极成效。1月19日上午,城固县医院副院长赵徳娥正在董家营镇中心卫生院值班。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在县医院工作,但每周固定要来卫生院上班2至3天。如果镇上有重病患者,可以立即赶到现场。
据了解,汉中市着力建设健康扶贫长效机制,整合市、县、镇(办)、村四级医疗机构的资源,组建健康管理联合体。
以城固县为例,4家县级公立医院托管了10个镇卫生院,以互派业务骨干、点评处方、上挂培训等方式,打通医疗资源。除了“上门服务”外,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共享患者的信息,进行远程诊疗。
记者在城固县董家营镇中心卫生院的远程医疗室看到,当医护人员打开汉中市医院健康联合体信息平台后,整个汉中各县、镇(办)的贫困人口数、慢性病人数、高血压糖尿病人数一目了然。进入患者的个人页面,能看到病情、就诊次数和医护人员随访记录等信息。当患者上医院看病时,会触发系统通知医生,遇到难题还可向上级医疗机构的专家咨询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