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归国:中国医生 我们一直很信任
2017-08-17 09:13:13浙江在线佚名查看次数:347
浙江在线8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王盈盈 通讯员 王婷)马里,1.3万多公里之外的沙漠古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因为一代又一代浙江医务工作者的坚持,流淌的尼日尔河与浙江紧密相连。
近日,我省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回到浙江。两年来,31名医疗队队员用热血和汗水、仁心和仁术,在战火纷飞、疾病肆虐的马里救死扶伤,谱写一曲曲生命之歌。
殷殷嘱托,砥砺前行。1968年,我省向马里派出首支医疗队,明年即将迎来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援非期间,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牢记使命,团结协作,为当地百姓和华人华侨提供17万余次医疗服务,并于今年7月接受马里总统授勋。
医疗技术福泽他乡
2015年7月20日,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抵达马里,开启漫漫援非征程。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尼日尔河畔坐落着由中方援建的马里医院,是浙江医务工作者每天的“主战场”。
没有电脑、人工叫号、手工开方、医药分离、传染病肆虐……在医疗队队员眼里,马里医院“艰苦而富于挑战”。
由于公共卫生基础薄弱,长期缺乏医护人员,马里当地传染病高发。中国第24批医疗队总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清晰地记得初到马里参与的第一次大面积骨折救援,面对的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我们没有退路,带上双层手套、护目眼镜就开始抢救。”
艰苦条件下,医疗队队员将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改革项目,落地万里之外,福泽一方百姓。
医疗队队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陆秀娥主任医师,将妇科内分泌疾病和不孕不育的诊治技术留在了马里;医疗队还将HPV病毒的早期免费筛查带到当地,让万千妇女受益。
医疗队还引进核磁共振技术和设备,并选拔当地医生赴杭州学习,加强两国医学领域的交流和进步。马里医院长期医药分离,医疗队出面与当地卫生部门多方沟通,为部分医用耗材建立了稳定的供销渠道。
五十载风雨兼程。1968年至今,我省已派出24批医疗队,共计700多人次。截至2016年7月,我省援马里医疗队共为当地提供门、急诊服务总计931万多人次。
妙手仁心救死扶伤
大爱无疆。两年间,从争分夺秒的手术室到战火纷飞的冲突现场,医疗队队员们在万里之外诠释着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2015年11月20日早上,巴马科丽笙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确认消息属实后,医疗队队员立即做好应急防范措施,马里医院准备接诊大批伤员。在接到驻马里大使的指令后,医疗队队员携带急救箱、水和干粮赶到离现场仅500米的安置中心。宋柏杉告诉记者,身为骨科医生,即便早已见惯生离死别,面对和自己一样前来参与马里援建的几位同胞长眠于此,但他依然心情沉重、彻夜难眠。
交火与冲突,使马里没有一处绝对安全的地方。危难当头,医疗队队员坚守前线,充分展现了中国医疗队“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援外精神。
万里之外,医疗队队员还积极开展“双下沉”式的帮扶形式,援非期间,医疗队队员到达卡地医院义诊。在2011年之前,中国医疗队曾在卡地医院派驻长达30余年,当地人对中国医生非常有感情。看到中国医生再次来到卡地,有患者说:“我以前都找中国医生看病,很想你们回来!”
思乡之情难舍难却
从中国到非洲,从杭州到马里,医疗队队员跨越的不仅是8个时区的时间和地理距离,还有难舍难却思乡之情。
“除了工作外,大部分在马里的生活比较枯燥。”一名医疗队队员告诉记者,两年支援生活,下班、饭后,医疗队队员们常围着驻地散步,“这就是我们最频繁的娱乐生活。”
最难以忍受的,是远离家乡和思念亲人的孤独感。每逢国内传统节日,不少队员难掩思乡之情;每至动乱,队员们也只能通过微信向家人报平安。
异国他乡,思乡之情化为对当地病人的关爱。一位没钱买药的父亲抱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前来就医,鉴于医院缺乏相应的儿童药物,队员们纷纷自发为婴儿捐款,以期早日买到药物进行治疗。
今年7月,医疗队接受马里总统授勋。授勋仪式上,有人告诉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生,我们一直很信任。”
近日,我省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回到浙江。两年来,31名医疗队队员用热血和汗水、仁心和仁术,在战火纷飞、疾病肆虐的马里救死扶伤,谱写一曲曲生命之歌。
殷殷嘱托,砥砺前行。1968年,我省向马里派出首支医疗队,明年即将迎来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援非期间,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牢记使命,团结协作,为当地百姓和华人华侨提供17万余次医疗服务,并于今年7月接受马里总统授勋。
医疗技术福泽他乡
2015年7月20日,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抵达马里,开启漫漫援非征程。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尼日尔河畔坐落着由中方援建的马里医院,是浙江医务工作者每天的“主战场”。
没有电脑、人工叫号、手工开方、医药分离、传染病肆虐……在医疗队队员眼里,马里医院“艰苦而富于挑战”。
由于公共卫生基础薄弱,长期缺乏医护人员,马里当地传染病高发。中国第24批医疗队总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清晰地记得初到马里参与的第一次大面积骨折救援,面对的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我们没有退路,带上双层手套、护目眼镜就开始抢救。”
艰苦条件下,医疗队队员将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改革项目,落地万里之外,福泽一方百姓。
医疗队队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陆秀娥主任医师,将妇科内分泌疾病和不孕不育的诊治技术留在了马里;医疗队还将HPV病毒的早期免费筛查带到当地,让万千妇女受益。
医疗队还引进核磁共振技术和设备,并选拔当地医生赴杭州学习,加强两国医学领域的交流和进步。马里医院长期医药分离,医疗队出面与当地卫生部门多方沟通,为部分医用耗材建立了稳定的供销渠道。
五十载风雨兼程。1968年至今,我省已派出24批医疗队,共计700多人次。截至2016年7月,我省援马里医疗队共为当地提供门、急诊服务总计931万多人次。
妙手仁心救死扶伤
大爱无疆。两年间,从争分夺秒的手术室到战火纷飞的冲突现场,医疗队队员们在万里之外诠释着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2015年11月20日早上,巴马科丽笙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确认消息属实后,医疗队队员立即做好应急防范措施,马里医院准备接诊大批伤员。在接到驻马里大使的指令后,医疗队队员携带急救箱、水和干粮赶到离现场仅500米的安置中心。宋柏杉告诉记者,身为骨科医生,即便早已见惯生离死别,面对和自己一样前来参与马里援建的几位同胞长眠于此,但他依然心情沉重、彻夜难眠。
交火与冲突,使马里没有一处绝对安全的地方。危难当头,医疗队队员坚守前线,充分展现了中国医疗队“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援外精神。
万里之外,医疗队队员还积极开展“双下沉”式的帮扶形式,援非期间,医疗队队员到达卡地医院义诊。在2011年之前,中国医疗队曾在卡地医院派驻长达30余年,当地人对中国医生非常有感情。看到中国医生再次来到卡地,有患者说:“我以前都找中国医生看病,很想你们回来!”
思乡之情难舍难却
从中国到非洲,从杭州到马里,医疗队队员跨越的不仅是8个时区的时间和地理距离,还有难舍难却思乡之情。
“除了工作外,大部分在马里的生活比较枯燥。”一名医疗队队员告诉记者,两年支援生活,下班、饭后,医疗队队员们常围着驻地散步,“这就是我们最频繁的娱乐生活。”
最难以忍受的,是远离家乡和思念亲人的孤独感。每逢国内传统节日,不少队员难掩思乡之情;每至动乱,队员们也只能通过微信向家人报平安。
异国他乡,思乡之情化为对当地病人的关爱。一位没钱买药的父亲抱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前来就医,鉴于医院缺乏相应的儿童药物,队员们纷纷自发为婴儿捐款,以期早日买到药物进行治疗。
今年7月,医疗队接受马里总统授勋。授勋仪式上,有人告诉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生,我们一直很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