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肤色虽不同 厦大校医自学外语为留学生服务

2017-05-29 10:21:58厦门网沈伟彬,赖旭华查看次数:564
  “朱大夫在吗?”近日,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印度留学生康岩带着两名同学,走进校医部看病。康岩口中的朱大夫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民分院厦大分部的驻守医生朱学东。从2012年起,朱学东就一直为厦大翔安校区学生服务,其中包括来自印度、俄罗斯等国的留学生。朱学东说,厦门会晤将举办,人人都是东道主,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岗位上尽心尽力服务好每名患者。

  厦门网讯(晚报记者戴舒静)
  【人物名片】
  姓名:朱学东
  身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民分院厦大分部医生

  【心声愿景】
  医者仁心,上善若水,世界同一家!
  -校医部的语言沟通问题在医生们的努力下逐渐消失了。
  -朱学东(右)为留学生看病。
  从比手画脚到自学英语,不断化解沟通障碍

  印度留学生曾是朱学东“最怕”遇到的,但又最常遇到的病人。他说,给留学生看病,不仅要掌握专业性很强的医学术语,还要听懂印度口音,实在是不容易。最初,医患双方交流时,经常需要比手画脚。
  为此,厦大成立了一支专门服务外国留学生的志愿翻译团队。但团队成员都是中国学生,不少人说的是中式英语,与留学生交流还是存在很大障碍。
  朱学东没有气馁,摸索出“用手机看病”的办法。他把各种病症或药物的中文输到手机上,翻译成英文给印度学生看,学生也通过手机“回应”。虽然有点麻烦,但效果还不错。
  手机翻译暂时解决了留学生看病难题,但不是长久之计。朱学东和同事开始自学英语,学会基本表达帮助了解病症。

  受医生的影响,一名既能听懂印度口音的英语、又懂中文的俄罗斯留学生主动到校医部做翻译。像康岩这样会说中文的印度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经常陪生病的老乡来看病。校医部的语言沟通问题逐渐消失。

  各国风俗习惯不同,尽力满足留学生的要求
  朱学东说,他还曾因不懂国外风俗习惯,闹过不少尴尬,特别是与印度学生接触时,需要特别尊重他们的习惯。
  曾有一名印度男生来看病,朱学东建议在屁股上打一针。但印度男生坚持说:“不可以,要打只能打在手臂上!在我们国家,都是打在那里的。”最终,在不违反医疗操作规程的前提下,朱学东同意了。

  还有一次,一名印度女生的臀部长了脓包,在女同学的陪同下来看病。朱学东让女同学在检查时在旁边陪同,但印度女生仍不同意做检查。朱学东提议能否换护士,印度女生也不同意。最后,她找来了一个亲戚协助,才顺利看完了病。
  “他们很信任医生,每次来看病,开门见山就问,医生在哪,我们也习惯了。”校医部护士小董说,除了印度学生,俄罗斯学生也给了他们的工作大量支持。很多留学生都加了朱学东的微信,身体哪里不舒服时,就直接在微信上找他。

  劝说留学生改变饮食习惯,以适应中国水土
  在朱学东看来,医生可以在风俗习惯方面让步,但涉及健康问题,就要“坚持己见”。
  朱学东说,因为各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不同,留学生的病症也不同。爱吃咖喱手抓饭、不爱喝水的印度学生,容易得泌尿系统结石,喜欢吃泡菜的韩国学生得胃病的多……根据这些情况,朱学东建议留学生改变饮食习惯,适应水土。
  曾有一名印度女生深受尿结石折磨,先后三次到校医部看病。每次,朱学东都交代她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但她都不听。可能是受够了病痛,女生最终听从了建议,身体也康复了,因此很感激医生。
  “朱医生通常拿病例引导他们,让他们听取建议。”护士小董笑着说,另一名医生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劝留学生多吃中餐。如今,在厦大食堂,随处都能看到拿着筷子吃中餐的留学生。

  【记者手记】
  透过小小窗口
  看见城市底色
  一个小小的校医部,虽然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但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不见得比大医院低。像朱学东他们,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能与外国人交流。

  从哑口无言到比手画脚,再到用手机软件翻译,到最终自学外语,厦大校医部在打破语言沟通障碍方面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医务人员的真诚也被留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因此成为互相信任的好朋友。
  事实上,透过校医部这个小窗口,可以窥见厦门的国际化步伐越走越快。正是有了许多像朱学东这样的市民,不断学习、乐于服务,厦门的城市底色才越来越亮眼。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2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