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医改:居民首选家门口看病 推广罗湖模式
2017-04-17 11:26:04南方日报向雨航查看次数:370
4月12日,深圳的春天突然转入阴冷。跟过去一周来的每一天一样,60岁的糖尿病患者赵先生走进了田贝社康中心,他是来找他的家庭医生黄医生。不过,这一次,陪黄医生一起接诊的还有罗湖医院集团社区糖尿病防治首席医师唐平。
唐平是罗湖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2017年1月开始担任罗湖医院集团社区糖尿病防治首席医师。除了社区坐诊外,还要带领全科医生负责社区的糖尿病防治指导工作,而她的工作重心也从大医院的看病转变为社区糖尿病的防治。
她的这一变化,来自于深圳在罗湖进行的一场系统性医改试验:通过共建“医联体”,完全改变现有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将以大医院治病为主的医疗服务格局转变为以保居民健康为主,从有病治病转变为用预防保健减少疾病的发生。目前,效果已初步显现,罗湖医院集团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了94.4%,占总诊疗量的比重由51.5%增加到63%,越来越多居民在家门口看病。
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
多年来,我国医改一直强调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随着医改的推进,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也陷入了一个“怪圈”:公立医院越办越大,床位越来越多,而老百姓看病却越来越难,医疗负担也越来越高。2015年8月,开始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时候,罗湖就设定了一个简单朴素的目标: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
为了达成目标,罗湖通过顶层设计,并分三步路径进行实施。第一步,把所有区属公立医疗机构(5家医院、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体化的罗湖医院集团,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而政府和医院建立了权责清晰的“责任共同体”。第二步,做强社康中心。整合后的罗湖医院集团将优质资源下沉,办“老百姓家门口最好的医院”,建立了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共同体”。第三步是,在市区各部门的支持下,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突破性改革。通过“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方式,由“保疾病”转变为“保健康”,更让政府、医院、医生和患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医院的病人越少,居民越健康,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就越高,最终政府也能用最少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居民最大的健康回报。
“罗湖医改的目的不是做大医院,而是做实做强社康。”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说。过去一年多来,集团大力改善社康中心的条件及设施:以30万元起的年薪引入高水平全科医生,充实到各个社康中心;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包括定期从澳大利亚请来全科专家开展业务培训,让全科医生从理念到执行力不断“升级换代”;率先启动了专科医生工作室制度,让大医院具有副高以上的专科医生固定在社区“设点”,提升社康整体的医疗水平;实行首席专家制,聘请专家专职负责辖区内慢病居民的健康管理等。
下沉医务人员同时提高待遇
目前,罗湖组建了29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居民在社康就能享受到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免费体检、医养融合、基因疾病筛查等26项医疗健康服务。同时,罗湖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数已经达到46万,而辖区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47.4%,这意味着近一半的罗湖常住居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医改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的就医习惯正在改变,医务人员的待遇在提高。改革后,罗湖医院集团向社康中心下沉医务人员增加35%,社康中心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也提高了30%。
这种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以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奖励”为核心的罗湖医共体模式也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充分肯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为罗湖医改点赞,称赞这一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罗湖医改也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今年,深圳就把推广罗湖模式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要求各区加快谋划和布局基层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联体,建成10家以上基层医疗集团。(记者向雨航)
唐平是罗湖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2017年1月开始担任罗湖医院集团社区糖尿病防治首席医师。除了社区坐诊外,还要带领全科医生负责社区的糖尿病防治指导工作,而她的工作重心也从大医院的看病转变为社区糖尿病的防治。
她的这一变化,来自于深圳在罗湖进行的一场系统性医改试验:通过共建“医联体”,完全改变现有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将以大医院治病为主的医疗服务格局转变为以保居民健康为主,从有病治病转变为用预防保健减少疾病的发生。目前,效果已初步显现,罗湖医院集团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了94.4%,占总诊疗量的比重由51.5%增加到63%,越来越多居民在家门口看病。
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
多年来,我国医改一直强调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随着医改的推进,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也陷入了一个“怪圈”:公立医院越办越大,床位越来越多,而老百姓看病却越来越难,医疗负担也越来越高。2015年8月,开始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时候,罗湖就设定了一个简单朴素的目标: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
为了达成目标,罗湖通过顶层设计,并分三步路径进行实施。第一步,把所有区属公立医疗机构(5家医院、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体化的罗湖医院集团,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而政府和医院建立了权责清晰的“责任共同体”。第二步,做强社康中心。整合后的罗湖医院集团将优质资源下沉,办“老百姓家门口最好的医院”,建立了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共同体”。第三步是,在市区各部门的支持下,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突破性改革。通过“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方式,由“保疾病”转变为“保健康”,更让政府、医院、医生和患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医院的病人越少,居民越健康,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就越高,最终政府也能用最少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居民最大的健康回报。
“罗湖医改的目的不是做大医院,而是做实做强社康。”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说。过去一年多来,集团大力改善社康中心的条件及设施:以30万元起的年薪引入高水平全科医生,充实到各个社康中心;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包括定期从澳大利亚请来全科专家开展业务培训,让全科医生从理念到执行力不断“升级换代”;率先启动了专科医生工作室制度,让大医院具有副高以上的专科医生固定在社区“设点”,提升社康整体的医疗水平;实行首席专家制,聘请专家专职负责辖区内慢病居民的健康管理等。
下沉医务人员同时提高待遇
目前,罗湖组建了29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居民在社康就能享受到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免费体检、医养融合、基因疾病筛查等26项医疗健康服务。同时,罗湖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数已经达到46万,而辖区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47.4%,这意味着近一半的罗湖常住居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医改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的就医习惯正在改变,医务人员的待遇在提高。改革后,罗湖医院集团向社康中心下沉医务人员增加35%,社康中心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也提高了30%。
这种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以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奖励”为核心的罗湖医共体模式也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充分肯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为罗湖医改点赞,称赞这一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罗湖医改也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今年,深圳就把推广罗湖模式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要求各区加快谋划和布局基层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联体,建成10家以上基层医疗集团。(记者向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