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山医院瞄准临床难点 聚焦研究方向
2017-03-25 10:32:23厦门网吴至圣 查看次数:498
“梅毒的临床与诊断系列研究”科研团队,该项目获此次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姚凡摄
中山医院耳鼻喉科嗓音组科研团队。陈立新 摄
日前,2016年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评选揭晓,全市25个一、二等奖中,有4个奖项属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分别是:“梅毒的临床与诊断系列研究”获一等奖,“通过频闪喉镜下杓状软骨的运动鉴别杓状软骨脱位和喉返神经麻痹”和“区域临床路径智能协作平台”分别获二等奖。此外,该院尹震宇教授荣获2016年度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
记者 匡惟 何崇梅 通讯员 陈芳
【科研成就】
这些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坚持“科研服务于临床”,瞄准临床难点,聚焦研究方向,以科研和教学带动临床技术的发展,用创新成果解决高危疑难病的诊治,致力于建设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使临床、教学、科研均处于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在闽西南地区行业中起到行业标杆的作用。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尤其是针对疑难杂症、高难度手术等方面,中山医院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蔡建春教授,带头自行研制的各种微创手术辅助器械,获得4项国家专利,并利用它们开展了腹部无切口的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取标本结直肠癌根治术。这项技术研究还获两个省级课题,更填补了我省关于临床腹腔镜微创手术研究的空白,使胃肠微创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让更多患者受益。
【人才培养】
资深教授“传、帮、带”,致力于培养“临床科学家”
作为厦大的第一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一直朝着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的目标发展,现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及厦门大学医学院研究所4个。
中山医院构建的医、教、研人才梯队,不断加强优势学科的实力,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为年轻医生开展科研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年轻医生尤其是博士生申报青年基金。同时,采取“传、帮、带”的形式,由学科带头人、资深教授指导青年医生,后期还进行“一对一”辅导。今年,在市级科研项目中,医院留出一定名额给年轻医生。例如,该院的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胃肠肿瘤研究所与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为年轻的科研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临床科研力量。
正如蔡建春院长所说,中山医院的人才培养要致力于培养“临床科学家”,除了临床知识、技能的训练外,还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获奖项目】
坚持科研 立足临床
临床科研是衡量医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医院发展的重要动力。在2016年的科技技术奖评选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临床诊断、临床检验、临床路径协作各领域均有获奖项目。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牛建军教授介绍,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尹震宇教授荣获的“2016年度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每三年评选一次。2016年6月,尹震宇教授团队的课题《原发性肝癌的创新研究及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厦门市卫生系统目前获得的科技类最高级别奖项。
中山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向来是科研创新“大户”,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临检中心负责人杨天赐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梅毒领域的研究成果稳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主持的梅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全国梅毒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36%。
他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第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影响着国内外《梅毒诊疗指南》的修订,目前该程序已经写入加拿大和欧洲部分国家的梅毒防治指南。2016年他以“梅毒的临床与诊断系列研究”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患者声带运动障碍引起的声音嘶哑并发症逐年上升,但导致声带运动障碍的原因很多,不同原因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鉴别方法。
中山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庄佩耘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的“通过频闪喉镜下杓状软骨的运动鉴别杓状软骨脱位和喉返神经麻痹”,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此次荣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临床路径是针对一些常见疾病,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和治疗程序。中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叶荔姗副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创建的“区域临床路径智能协作平台”,建立了集疾病诊疗规范制定、临床操作服务、过程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区域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体系,不仅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