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家庭医生紧缺问题 代表委员建议引入退休老医生
2017-01-14 10:39:49厦门日报王火炎查看次数:443
在家门口向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求医问药,这是许多市民的梦想。社区医院引进老医生,一方面壮大了家庭医生队伍,解决社区医疗资源紧缺的难题,另一方面老医生离得近,串个门的时间就把病给看完了,为居民省下不少麻烦事。
关于老医生,还有一个提法叫“银发”医护资源——这个资源如何纳入居家养老规划,在签约家庭医生的大背景下,引发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行动】
政府鼓励医生进社区
为解决家庭医生人员不足的问题,优化配置和盘活存量医疗资源,2016年12月26日,市卫计委发出一份文件《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鼓励在职医生、退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医生工作室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工作室由退休医生或在职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助理(带教徒弟或学生)、健康管理师共同组成,开展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中,退休医生或在职医生为签约团队团队长,以便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据了解,这项工作将由各区先行选择一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试点,试点工作于2017年1月份启动,并完成试点相关工作对接。
【走访】
居民青睐老医生
社区医院也急需
今年67岁的沈汉灿居住在金尚小区,他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几乎每周都到家附近的一家私人医院找一位老医生看病。老医生一周只来两个半天,一次只看30个人,稍稍去晚了点就没号了。“相比之下,我去社区医院比较少,要是社区医院也有老医生就好了。”
在厦港社区,也有一位老医生受到居民的欢迎。他叫陈水治,已经70多岁了,从开元医院退休后就到厦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鸿山片区的街坊邻居们都是他的“粉丝”。
事实上,引入退休医生进社区不仅是居民们的期待,也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诉求,因为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病人到社区医院看病,社区医护人员人数紧缺越发明显。
嘉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海南介绍,中心有全科医生31人,而整个嘉莲街道有11.6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配2.6位全科医生。莲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阮国强也表示,中心有20多位医护人员怀二孩,在她们休产假期间,其他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将骤增。受访的多位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如果“银发”医护工作者可以成为家庭医生,将会是社区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
老医生或被民营医院招走
或被大医院返聘
“退休医生是块宝!”采访中,不止一位居民这么感慨道,老医生们拥有几十年的坐诊经验,医德医术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更容易赢得居民的信赖。但如此珍贵的老医生们真的愿意到社区工作吗?沈汉灿对此就有疑虑:许多老医生或被民营医院以高薪聘请,或被大医院返聘,愿意来社区的可能只有寥寥。
其实,当市民担心老医生不愿意来社区时,也有在社区坐诊的老医生心里不踏实。朱瑞杰是莲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唯一拥有全科医师证的外科医生,去年他60岁,退休后被返聘。“我手头上有十多位一直跟着我的病人,其中有个90岁的老太太在我这里看了10年的病。”朱瑞杰说,“好在中心还需要人,我就留下了。”但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心就会有新人加入,让返聘人员离开,朱瑞杰没有成为家庭医生。“说心里话,我十分愿意成为家庭医生,为社区服务,但是还是得根据人员调配安排。”朱瑞杰坦承。
【声音】
市人大代表、思明区嘉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海南:
退休医生进社区
先要进行相应培训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率的提高,全科医生今后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引入“银发”医护人员进社区是很好的想法。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退休医生进社区工作前得经过培训考核。因为大部分退休医生是专科医生,而社区医院需要的多为全科医生,因此进社区的退休医生最好为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老人病科等专科医生。二是退休医生在社区内坐诊得进入社区医疗管理体系,例如配备个人工作站。
市政协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谢强:
利用“互联网+”
让就医更便民
借助街道的力量,将退休医生这一医疗资源统筹起来,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使就医更便民。譬如,请居委会协助退休医生上门看病,看完病利用移动终端联网,将电子处方发送到指定药房药店,让药房药店统一配送,或是发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居民自行取药。
关于老医生,还有一个提法叫“银发”医护资源——这个资源如何纳入居家养老规划,在签约家庭医生的大背景下,引发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行动】
政府鼓励医生进社区
为解决家庭医生人员不足的问题,优化配置和盘活存量医疗资源,2016年12月26日,市卫计委发出一份文件《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鼓励在职医生、退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医生工作室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工作室由退休医生或在职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助理(带教徒弟或学生)、健康管理师共同组成,开展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中,退休医生或在职医生为签约团队团队长,以便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据了解,这项工作将由各区先行选择一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试点,试点工作于2017年1月份启动,并完成试点相关工作对接。
【走访】
居民青睐老医生
社区医院也急需
今年67岁的沈汉灿居住在金尚小区,他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几乎每周都到家附近的一家私人医院找一位老医生看病。老医生一周只来两个半天,一次只看30个人,稍稍去晚了点就没号了。“相比之下,我去社区医院比较少,要是社区医院也有老医生就好了。”
在厦港社区,也有一位老医生受到居民的欢迎。他叫陈水治,已经70多岁了,从开元医院退休后就到厦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鸿山片区的街坊邻居们都是他的“粉丝”。
事实上,引入退休医生进社区不仅是居民们的期待,也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诉求,因为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病人到社区医院看病,社区医护人员人数紧缺越发明显。
嘉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海南介绍,中心有全科医生31人,而整个嘉莲街道有11.6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配2.6位全科医生。莲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阮国强也表示,中心有20多位医护人员怀二孩,在她们休产假期间,其他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将骤增。受访的多位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如果“银发”医护工作者可以成为家庭医生,将会是社区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
老医生或被民营医院招走
或被大医院返聘
“退休医生是块宝!”采访中,不止一位居民这么感慨道,老医生们拥有几十年的坐诊经验,医德医术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更容易赢得居民的信赖。但如此珍贵的老医生们真的愿意到社区工作吗?沈汉灿对此就有疑虑:许多老医生或被民营医院以高薪聘请,或被大医院返聘,愿意来社区的可能只有寥寥。
其实,当市民担心老医生不愿意来社区时,也有在社区坐诊的老医生心里不踏实。朱瑞杰是莲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唯一拥有全科医师证的外科医生,去年他60岁,退休后被返聘。“我手头上有十多位一直跟着我的病人,其中有个90岁的老太太在我这里看了10年的病。”朱瑞杰说,“好在中心还需要人,我就留下了。”但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心就会有新人加入,让返聘人员离开,朱瑞杰没有成为家庭医生。“说心里话,我十分愿意成为家庭医生,为社区服务,但是还是得根据人员调配安排。”朱瑞杰坦承。
【声音】
市人大代表、思明区嘉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海南:
退休医生进社区
先要进行相应培训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率的提高,全科医生今后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引入“银发”医护人员进社区是很好的想法。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退休医生进社区工作前得经过培训考核。因为大部分退休医生是专科医生,而社区医院需要的多为全科医生,因此进社区的退休医生最好为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老人病科等专科医生。二是退休医生在社区内坐诊得进入社区医疗管理体系,例如配备个人工作站。
市政协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谢强:
利用“互联网+”
让就医更便民
借助街道的力量,将退休医生这一医疗资源统筹起来,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使就医更便民。譬如,请居委会协助退休医生上门看病,看完病利用移动终端联网,将电子处方发送到指定药房药店,让药房药店统一配送,或是发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居民自行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