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眼科中心获评“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
2016-07-09 11:36:39 厦门网伊琳 查看次数:441
为积极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医院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推进全国医院后勤建设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中心、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指导组织下,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与健康报社联合开展了“2015年度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评选活动。
“2015年度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支持组织下,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与健康报社联合主办,旨在积极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医院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推进全国医院后勤建设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经过严格的初审、评审、公示、终审,福建省仅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两家医院获此殊荣。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在医院后勤管理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得到了卫生相关部门的肯定与表彰。
多渠道预约,患者不愁挂不到专家号
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挂号、排队、叫号、咨询等复杂的就医环节。当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厦门眼科中心早已处在医疗互联网+这股浪潮的尖端。2014年,厦门眼科中心先后推出“掌上医院APP”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打破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围墙,让患者可在平台上与医生“面对面”咨询。2014、2015年,“中国眼表网”、“中国眼底网”也相继上线,两个网站涵括权威的眼病防治及专业学习知识,突出个性化的患者支持、互动化的疾病知识教育,以及帮助国内眼科医生提升专业水平。不仅如此,厦门眼科中心还把“互联网+”的高效思维运用到管理之中,住院一站式服务,让患者省去了“楼下交钱,楼上取单,再跑楼下取药”的繁琐程序,门诊挂号、问诊、检查都在同一层,出入院收费也设到各楼层病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至此,厦门眼科中心在互联网+改革方面,打出了四张漂亮的王牌,把医院装进手机、把健康握在手里,用信息技术优化就诊流程,实现医疗资源信息化、医疗服务模式多元化,为医患有效沟通建立了崭新的平台。
精细化分科,方便患者就诊
厦门眼科中心一切从保障患者安全出发,精细化管理从科室设置开始,细分病种,下设八大学科,包括白内障、视光、眼表、小儿眼科、眼底、青光眼、眼外伤、眼整形等,年门诊量近50万人次,年手术量5万例,业务水平居国内前列。近几年来,已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疑难眼病的诊疗中心,医院70%以上的患者来源于厦门以外地区,其中约有20%左右属于疑难眼病。
不仅如此,厦门眼科中心还开创了科室精细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专科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2010年8月,厦门眼科中心开设了福建省第一家干眼专科门诊,也是全国第三家干眼门诊,并建立了干眼症规范、系列的检查诊断程序,2012年10月23日,中心筹备已久的“青少年儿童眼健康专科门诊”正式挂牌成立,重点开展儿童眼健康检测工作,即根据儿童眼睛及视功能发育的特点,宣传和普及儿童眼保健知识,监测儿童视力和视功能的发育,开展新生儿眼病筛查、婴幼儿视力评估工作等,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市儿童眼保健的空白。未来,厦门眼科中心还逐渐筹备开设近视矫正门诊、斜视咨询门诊及低视力康复门诊,专门为近视、斜视、低视力患者提供专业检查平台,竭力为少儿患者提高视力或视功能水平。做到分科更细、更专,诊疗技术更精准、更规范。
人尽其才,多模式引进大咖提升实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在医疗改革领域谈“改革”,关键是人才问题。自建院以来,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厦门眼科中心有自己的一套高质量机制。比如,厦门眼科中心引进黎晓新教授,为厦门眼科中心人才库绘上闪亮的一笔。
说起黎晓新教授,在业内可谓赫赫有名,她是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她的到来,让厦门乃至福建的眼科综合实力急速攀升。
而在此之前,厦门眼科中心还得到了眼科界唯一工程院院士谢立信的加盟,指导成立厦门眼科中心院士工作站;引进眼科学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祖国,为厦门眼科中心名誉院长。同时,还通过“双主任”模式,引进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院长、原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葛坚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卢奕不定期来厦门坐诊,并于眼科中心开展学术和临床交流。
人文关怀,胜过一剂良药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除了医疗技术的提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也十分必要。治病要治人,懂病更要懂人。关注病情,更要关注心情;掌握病例,更要掌握心理,这不仅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医生治病救人、保护自身的技巧。病人从进入手术室的第一刻起,护士主动介入,热情接待并作自我介绍,是为了缓解病人进入手术室时的陌生心理,让病人有“家”的感觉;在各项术前准备,详细告知可能引起的轻微不适,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运用护士礼仪、文明用语、细心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亲人陪伴在侧,顺利度过手术关……这些细节服务都彰显了厦门眼科中心员工的人文关怀精神。
2013年3月,中心在院内开设了人文关怀试点病区,在10楼眼底病病区的走廊可以看到,宣传栏上许多温馨的合影洋溢着病人的笑脸,每一封感谢信病人在字句间尽情挥洒着感激。而病区入口处休息长椅背后的墙上,挂着的收纳袋,袋子里装着针线包、老花镜、订餐卡、手电筒等便民工具……人文关怀理念已然浸润厦门眼科中心人的血脉,内化为眼科中心人必备的精神质数。
用黎晓新教授的话说,“厦门眼科中心是眼科行业的佼佼者”,作为一家成立近20年的眼科医院,厦门眼科中心具有夯实的专业基础、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然坚持创新的脚步……
“2015年度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支持组织下,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与健康报社联合主办,旨在积极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医院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推进全国医院后勤建设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经过严格的初审、评审、公示、终审,福建省仅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两家医院获此殊荣。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在医院后勤管理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得到了卫生相关部门的肯定与表彰。
多渠道预约,患者不愁挂不到专家号
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挂号、排队、叫号、咨询等复杂的就医环节。当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厦门眼科中心早已处在医疗互联网+这股浪潮的尖端。2014年,厦门眼科中心先后推出“掌上医院APP”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打破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围墙,让患者可在平台上与医生“面对面”咨询。2014、2015年,“中国眼表网”、“中国眼底网”也相继上线,两个网站涵括权威的眼病防治及专业学习知识,突出个性化的患者支持、互动化的疾病知识教育,以及帮助国内眼科医生提升专业水平。不仅如此,厦门眼科中心还把“互联网+”的高效思维运用到管理之中,住院一站式服务,让患者省去了“楼下交钱,楼上取单,再跑楼下取药”的繁琐程序,门诊挂号、问诊、检查都在同一层,出入院收费也设到各楼层病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至此,厦门眼科中心在互联网+改革方面,打出了四张漂亮的王牌,把医院装进手机、把健康握在手里,用信息技术优化就诊流程,实现医疗资源信息化、医疗服务模式多元化,为医患有效沟通建立了崭新的平台。
精细化分科,方便患者就诊
厦门眼科中心一切从保障患者安全出发,精细化管理从科室设置开始,细分病种,下设八大学科,包括白内障、视光、眼表、小儿眼科、眼底、青光眼、眼外伤、眼整形等,年门诊量近50万人次,年手术量5万例,业务水平居国内前列。近几年来,已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疑难眼病的诊疗中心,医院70%以上的患者来源于厦门以外地区,其中约有20%左右属于疑难眼病。
不仅如此,厦门眼科中心还开创了科室精细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专科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2010年8月,厦门眼科中心开设了福建省第一家干眼专科门诊,也是全国第三家干眼门诊,并建立了干眼症规范、系列的检查诊断程序,2012年10月23日,中心筹备已久的“青少年儿童眼健康专科门诊”正式挂牌成立,重点开展儿童眼健康检测工作,即根据儿童眼睛及视功能发育的特点,宣传和普及儿童眼保健知识,监测儿童视力和视功能的发育,开展新生儿眼病筛查、婴幼儿视力评估工作等,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市儿童眼保健的空白。未来,厦门眼科中心还逐渐筹备开设近视矫正门诊、斜视咨询门诊及低视力康复门诊,专门为近视、斜视、低视力患者提供专业检查平台,竭力为少儿患者提高视力或视功能水平。做到分科更细、更专,诊疗技术更精准、更规范。
人尽其才,多模式引进大咖提升实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在医疗改革领域谈“改革”,关键是人才问题。自建院以来,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厦门眼科中心有自己的一套高质量机制。比如,厦门眼科中心引进黎晓新教授,为厦门眼科中心人才库绘上闪亮的一笔。
说起黎晓新教授,在业内可谓赫赫有名,她是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她的到来,让厦门乃至福建的眼科综合实力急速攀升。
而在此之前,厦门眼科中心还得到了眼科界唯一工程院院士谢立信的加盟,指导成立厦门眼科中心院士工作站;引进眼科学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祖国,为厦门眼科中心名誉院长。同时,还通过“双主任”模式,引进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院长、原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葛坚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卢奕不定期来厦门坐诊,并于眼科中心开展学术和临床交流。
人文关怀,胜过一剂良药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除了医疗技术的提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也十分必要。治病要治人,懂病更要懂人。关注病情,更要关注心情;掌握病例,更要掌握心理,这不仅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医生治病救人、保护自身的技巧。病人从进入手术室的第一刻起,护士主动介入,热情接待并作自我介绍,是为了缓解病人进入手术室时的陌生心理,让病人有“家”的感觉;在各项术前准备,详细告知可能引起的轻微不适,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运用护士礼仪、文明用语、细心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亲人陪伴在侧,顺利度过手术关……这些细节服务都彰显了厦门眼科中心员工的人文关怀精神。
2013年3月,中心在院内开设了人文关怀试点病区,在10楼眼底病病区的走廊可以看到,宣传栏上许多温馨的合影洋溢着病人的笑脸,每一封感谢信病人在字句间尽情挥洒着感激。而病区入口处休息长椅背后的墙上,挂着的收纳袋,袋子里装着针线包、老花镜、订餐卡、手电筒等便民工具……人文关怀理念已然浸润厦门眼科中心人的血脉,内化为眼科中心人必备的精神质数。
用黎晓新教授的话说,“厦门眼科中心是眼科行业的佼佼者”,作为一家成立近20年的眼科医院,厦门眼科中心具有夯实的专业基础、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然坚持创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