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新政推出 民众将有哪些就医便利?
2016-06-07 10:54:48中国新闻网 张尼查看次数:367
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什么是家庭医生?未来民众可以从签约服务中享受到哪些便利?签约服务的推广还面临哪些问题?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
什么是家庭医生?他们来自哪里?
——全科医生上门入户 多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面向家庭和社区,以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为方向,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这种医疗形式,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民众拥有“健康守门人”,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根据上述《意见》,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以及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
家庭医生如何服务?
——采取团队服务形式 根据服务人口划分责任区域
未来,家庭医生将如何提供服务?《意见》明确,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二级以上医院应选派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而签订服务协议要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域,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
另外,《意见》明确,鼓励组合式签约。加强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接,可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 1 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应当通过家庭医生转诊。
家庭医生将给你我带来哪些便利?
——居民或可享受预留床位及更高比例医保报销
根据《意见》,居民在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意见》提出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
例如,就民众关心的转诊问题,《意见》提出,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
另外,在医保方面,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家庭医生怎么收费?
——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 居民只需负担部分费用
此次出台的《意见》对于家庭医生的收费也给出了指导——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
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按规定实施救助。签约服务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
另外,《意见》还强调,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取费用。
为什么要有家庭医生?
——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 解决患者病急乱投医
自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国家层面和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试点。
我们为什么需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究竟有何意义?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梁鸿分析称,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是新一轮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其中,基层卫生机构“接得住”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基础,其突破口便是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何时来到你我身边?
——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家庭医生何时来到你我身边?对此,《意见》也给出了时间表,根据规划,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记者调查:“家庭医生”还面临哪些难题?
——全科医生缺口巨大 患者忧医生专业水平
其实,“家庭医生”这个名词对于人们来说并非完全陌生,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尝试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然而全科医生供不应求,居民签约存在顾虑等问题仍然较普遍。
北京市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工作人员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该中心已经开展了家庭医生式服务,但是其辖区内有12万人口,全科大夫只有不到30人,平均每名大夫要负责近4000位居民,再加上中心还有很多门诊,医生的工作强度很大,如果上门服务需求大就很难全部兼顾到。
该中心的工作现状是不少社区医院面临的问题。按照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根据目标要求,全国需要28万到42万名全科医生。但据国家卫计委方面介绍,截至2014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缺口巨大。
另一方面,患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也有自己的顾虑。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林女士今年已经76岁,患有多种慢性病,虽然其所在的社区医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是她并没有选择签约。
“总感觉有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临床经验少,优秀的全科大夫也少,有时候去社区医院看个病大夫总不能对症下药,还是不太放心。”林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是会经常跑到大医院去开药,虽然费时费力,但感觉心里踏实。
和林女士不同,家住北京西城区官园地区的杨女士,2015年就与社区卫生站的全科医生签订了服务协议。杨女士患有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疾病,对于已经年过70的她来说,让一位了解并长期跟踪自己病情的医生看病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在她看来,这项服务仍然没有达到她预想的效果。
“卫生站现在不能提供夜间服务,比如我晚上十点突然不舒服,想打电话咨询一下家庭医生但是找不到人,有时候不是特别方便。”在杨女士看来,自己目前享受的一些家庭医生服务还是有点“浮在表面”,她希望未来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再多做点实事。
什么是家庭医生?未来民众可以从签约服务中享受到哪些便利?签约服务的推广还面临哪些问题?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
什么是家庭医生?他们来自哪里?
——全科医生上门入户 多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面向家庭和社区,以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为方向,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这种医疗形式,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民众拥有“健康守门人”,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根据上述《意见》,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以及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
家庭医生如何服务?
——采取团队服务形式 根据服务人口划分责任区域
未来,家庭医生将如何提供服务?《意见》明确,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二级以上医院应选派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而签订服务协议要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域,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
另外,《意见》明确,鼓励组合式签约。加强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接,可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 1 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应当通过家庭医生转诊。
家庭医生将给你我带来哪些便利?
——居民或可享受预留床位及更高比例医保报销
根据《意见》,居民在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意见》提出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
例如,就民众关心的转诊问题,《意见》提出,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
另外,在医保方面,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家庭医生怎么收费?
——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 居民只需负担部分费用
此次出台的《意见》对于家庭医生的收费也给出了指导——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
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按规定实施救助。签约服务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
另外,《意见》还强调,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取费用。
为什么要有家庭医生?
——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 解决患者病急乱投医
自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国家层面和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试点。
我们为什么需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究竟有何意义?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梁鸿分析称,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是新一轮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其中,基层卫生机构“接得住”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基础,其突破口便是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何时来到你我身边?
——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家庭医生何时来到你我身边?对此,《意见》也给出了时间表,根据规划,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记者调查:“家庭医生”还面临哪些难题?
——全科医生缺口巨大 患者忧医生专业水平
其实,“家庭医生”这个名词对于人们来说并非完全陌生,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尝试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然而全科医生供不应求,居民签约存在顾虑等问题仍然较普遍。
北京市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工作人员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该中心已经开展了家庭医生式服务,但是其辖区内有12万人口,全科大夫只有不到30人,平均每名大夫要负责近4000位居民,再加上中心还有很多门诊,医生的工作强度很大,如果上门服务需求大就很难全部兼顾到。
该中心的工作现状是不少社区医院面临的问题。按照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根据目标要求,全国需要28万到42万名全科医生。但据国家卫计委方面介绍,截至2014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缺口巨大。
另一方面,患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也有自己的顾虑。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林女士今年已经76岁,患有多种慢性病,虽然其所在的社区医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是她并没有选择签约。
“总感觉有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临床经验少,优秀的全科大夫也少,有时候去社区医院看个病大夫总不能对症下药,还是不太放心。”林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是会经常跑到大医院去开药,虽然费时费力,但感觉心里踏实。
和林女士不同,家住北京西城区官园地区的杨女士,2015年就与社区卫生站的全科医生签订了服务协议。杨女士患有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疾病,对于已经年过70的她来说,让一位了解并长期跟踪自己病情的医生看病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在她看来,这项服务仍然没有达到她预想的效果。
“卫生站现在不能提供夜间服务,比如我晚上十点突然不舒服,想打电话咨询一下家庭医生但是找不到人,有时候不是特别方便。”在杨女士看来,自己目前享受的一些家庭医生服务还是有点“浮在表面”,她希望未来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再多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