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入国门,我们该如何应对
2016-02-15 14:57:18健康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559
□本报记者 张 磊□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我国大陆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此前,美国1例寨卡病例被确认并非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而是性传播,也就是说,寨卡病毒可以在人际间传播。寨卡已入国门,我们该怎么办?有消灭它的“必杀技”吗?
差点“溜走”的首发病例
“能发现这个病例还是很幸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对《健康报》记者独家透露了该病例的发现过程。大陆首发病例是一名34岁的男性,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从委内瑞拉归国后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等症状,但并不明显。恰巧他的亲戚是一名医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患者有可能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建议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医生根据他的旅行史最初也认为可能是登革热,但在依次排查了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后,患者最终被确证感染寨卡病毒。”
“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寨卡的发病症状并不明显,缺少特异性,这也是患者入关时未被发现的原因之一。”此外,寨卡病毒感染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症状极为相似,不易分辨。更为重要的是,寨卡病毒的血症期较短,仅为3天~10天,“一旦错过这个时间段,试剂检测将显示为阴性。”高福说,病人来到医院时实际上已经度过了症状最为严重的阶段,处于自愈期,“如果不是有这位亲戚的提醒加之医务人员的警觉,这个病例很可能就‘溜走’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主动发现病人的工作,确保不出现漏网之鱼。”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目前该中心已将寨卡病毒检测试剂下发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完成对当地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疫区归国人员不必隔离
这次我国大陆首发病例是委内瑞拉归国人员,而此前该国部分地区和城市暴发了寨卡疫情,那么,是不是该对疫区归国人员均实施医学隔离呢?
对此,相关专家均认为尚无必要。王宇告诉记者,虽然存在人际传播的可能,但目前发生的人际传播均属极端个例,并不具备流行病学意义,因此没有必要对归国人员采取隔离措施。高福也认为,每天往来南美人员众多,不具备实施医学隔离的可行性。
此次寨卡之所以引起全球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存在关联。“有相关性,但尚无直接证据,这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关系作出的判断。”王宇说。高福认为,从临床证据上看,确实难以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首先,从医学伦理上不可能做这样的人体实验,而动物实验进展缓慢。其次,寨卡病毒与黄热病病毒、登革热病毒在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没有特异性,认定存在难度。
“这就需要现场流行病学的帮忙,也就是现场采集大量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对二者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目前美国疾控中心已经派人到巴西开展工作。”高福呼吁,我国也应像防控埃博拉病毒那样,派出专业疾控人员到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这不仅有益于当前的防控工作,对今后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不容忽视的白纹伊蚊
在此前的报道中,除了寨卡这个“主角”,被重复最多的两个“配角”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于二者的区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表示,在我国,埃及伊蚊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而白纹伊蚊则几乎占据了我国“半壁江山”,北至辽宁、南至广东,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并且它有很强的抗寒能力,是过去20年间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100种物种之一。
大家所熟知的登革热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而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均属于黄病毒科,因此白纹伊蚊极有可能同样具备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不过好消息是,目前巴西等疫情较重国家都是由埃及伊蚊进行传播,如果我国也是如此,那么产生的影响将大大降低。
但另一方面,高福表示,非洲的寨卡病毒并非由埃及伊蚊传播,而是由当地“盛产”的非洲伊蚊传播。2007年国外刊登的一篇文献显示,在非洲伊蚊体内观察到了寨卡病毒,因此作为我国覆盖范围较广的一种蚊虫,白纹伊蚊很可能会传播寨卡病毒,必须加强监测。
抓住爱国卫生这个“传家宝”
如何消灭蚊虫,无疑成为打赢寨卡防控战的关键,其中生物防控手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法新社近日报道称,萨尔瓦多的渔民正利用一种食蚊鱼在蚊子尚处于无翅幼虫时将其吞食。此前国内也有媒体报道,广东曾试验一种名为“绝育蚊子”的雄性白纹伊蚊,将这种经过生物处理的蚊子释放到自然界中并与雌性蚊子交配,交配后的下一代将不会孵化产卵,从而达到降低蚊虫数量的目的。
王宇认为,生物防控手段是一种新尝试,效果也不错,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消灭蚊虫,目前还是要依靠清洁有积水的盆罐、清理卫生死角等爱国卫生运动‘传统武器’。消除蚊虫孳生地,这些方法既可靠也有效。”王宇说。
王宇表示,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重点在于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要做到这些,需要公众的配合,应吸取前几年在防控登革热方面的有益经验,做好相关工作。”王宇说。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我国大陆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此前,美国1例寨卡病例被确认并非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而是性传播,也就是说,寨卡病毒可以在人际间传播。寨卡已入国门,我们该怎么办?有消灭它的“必杀技”吗?
差点“溜走”的首发病例
“能发现这个病例还是很幸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对《健康报》记者独家透露了该病例的发现过程。大陆首发病例是一名34岁的男性,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从委内瑞拉归国后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等症状,但并不明显。恰巧他的亲戚是一名医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患者有可能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建议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医生根据他的旅行史最初也认为可能是登革热,但在依次排查了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后,患者最终被确证感染寨卡病毒。”
“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寨卡的发病症状并不明显,缺少特异性,这也是患者入关时未被发现的原因之一。”此外,寨卡病毒感染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症状极为相似,不易分辨。更为重要的是,寨卡病毒的血症期较短,仅为3天~10天,“一旦错过这个时间段,试剂检测将显示为阴性。”高福说,病人来到医院时实际上已经度过了症状最为严重的阶段,处于自愈期,“如果不是有这位亲戚的提醒加之医务人员的警觉,这个病例很可能就‘溜走’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主动发现病人的工作,确保不出现漏网之鱼。”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目前该中心已将寨卡病毒检测试剂下发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完成对当地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疫区归国人员不必隔离
这次我国大陆首发病例是委内瑞拉归国人员,而此前该国部分地区和城市暴发了寨卡疫情,那么,是不是该对疫区归国人员均实施医学隔离呢?
对此,相关专家均认为尚无必要。王宇告诉记者,虽然存在人际传播的可能,但目前发生的人际传播均属极端个例,并不具备流行病学意义,因此没有必要对归国人员采取隔离措施。高福也认为,每天往来南美人员众多,不具备实施医学隔离的可行性。
此次寨卡之所以引起全球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存在关联。“有相关性,但尚无直接证据,这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关系作出的判断。”王宇说。高福认为,从临床证据上看,确实难以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首先,从医学伦理上不可能做这样的人体实验,而动物实验进展缓慢。其次,寨卡病毒与黄热病病毒、登革热病毒在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没有特异性,认定存在难度。
“这就需要现场流行病学的帮忙,也就是现场采集大量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对二者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目前美国疾控中心已经派人到巴西开展工作。”高福呼吁,我国也应像防控埃博拉病毒那样,派出专业疾控人员到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这不仅有益于当前的防控工作,对今后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不容忽视的白纹伊蚊
在此前的报道中,除了寨卡这个“主角”,被重复最多的两个“配角”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于二者的区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表示,在我国,埃及伊蚊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而白纹伊蚊则几乎占据了我国“半壁江山”,北至辽宁、南至广东,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并且它有很强的抗寒能力,是过去20年间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100种物种之一。
大家所熟知的登革热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而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均属于黄病毒科,因此白纹伊蚊极有可能同样具备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不过好消息是,目前巴西等疫情较重国家都是由埃及伊蚊进行传播,如果我国也是如此,那么产生的影响将大大降低。
但另一方面,高福表示,非洲的寨卡病毒并非由埃及伊蚊传播,而是由当地“盛产”的非洲伊蚊传播。2007年国外刊登的一篇文献显示,在非洲伊蚊体内观察到了寨卡病毒,因此作为我国覆盖范围较广的一种蚊虫,白纹伊蚊很可能会传播寨卡病毒,必须加强监测。
抓住爱国卫生这个“传家宝”
如何消灭蚊虫,无疑成为打赢寨卡防控战的关键,其中生物防控手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法新社近日报道称,萨尔瓦多的渔民正利用一种食蚊鱼在蚊子尚处于无翅幼虫时将其吞食。此前国内也有媒体报道,广东曾试验一种名为“绝育蚊子”的雄性白纹伊蚊,将这种经过生物处理的蚊子释放到自然界中并与雌性蚊子交配,交配后的下一代将不会孵化产卵,从而达到降低蚊虫数量的目的。
王宇认为,生物防控手段是一种新尝试,效果也不错,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消灭蚊虫,目前还是要依靠清洁有积水的盆罐、清理卫生死角等爱国卫生运动‘传统武器’。消除蚊虫孳生地,这些方法既可靠也有效。”王宇说。
王宇表示,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重点在于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要做到这些,需要公众的配合,应吸取前几年在防控登革热方面的有益经验,做好相关工作。”王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