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李孟鸿:饮食习惯不好吃出癌症
|
名医名片 李孟鸿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州M 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全球公认最好的肿瘤医院,每年收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0万多名患者,其中不乏各国政要和富商,包括哈利法·扎耶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现任总统)。李孟鸿教授拥有分子细胞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专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和抑制肿瘤的关系。 晨报记者 袁青青 通讯员 石青青 目前,癌症在中国已取代中风,成为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11月9日,享誉国际的细胞研讨会首次登陆亚洲,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士陈竺指出,污染、老化、生活方式等成为癌症的主要病因。 来自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学系的李孟鸿教授,近日来到厦门,他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癌细胞,而肿瘤的发生则是因为“抗癌基因”失灵。在生活中,不良饮食习惯还会诱发癌症。“筷子决定我们的健康”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观点1 人人体内都有癌细胞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312万人,即每天约有8550人被诊断为癌症患者。其中,2009年中国内地癌症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285.91个病例,较20年前增加一倍。而癌症导致的死亡率也远高于上世纪80年代。 不久前,中国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发布的一项癌症生存数据显示,与美国全部癌症患者5年接近70%的生存率相比,我国癌症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到其一半。以美国为例,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等。肺癌死亡率位列癌症死亡榜首位。 “引起癌症的因素中,吸烟占30%,饮食习惯占30%,病毒细菌约占10%,遗传因素有5%至10%,还有其他一些未知因素。”李孟鸿专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长达20年。他认为,肿瘤的发生在于“抗癌基因”失灵,原本不应该表达的基因不能受控,异常表达出来,并且难以遏止地继续复制,造成癌细胞增生。 与吸烟直接相关的肿瘤是膀胱癌、胃癌、大肠癌。除了吸烟这个最大的危险因子外,饮食习惯也值得人们重视。 观点2 癌细胞“爱吃糖” “在安德森研究中心,我们曾经做了一项实验,给体重不同的两组老鼠———分别是25克和75克的老鼠(肥胖型)注射乳腺癌细胞,3周后发现,肥胖组老鼠癌细胞比正常体重老鼠生长得更快。”李孟鸿表示,身形肥胖的肿瘤病人,癌细胞生长速度更快,也更容易发生转移。 李孟鸿说,在当下社会,人们经常吃快餐,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使人们体重上升。说到胖,不得不提到“糖”。可乐、果汁等饮料中含糖量较高,这些食物虽然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但如果人们对糖分的摄取没有戒心,十分不利于健康。 糖是癌细胞的能量来源,癌细胞主要依靠糖酵解作用而生。血液中的血糖约有57%被肿瘤消耗掉,因此, 李孟鸿认为,“癌细胞最喜欢糖”,甚至有资料分析,食糖过多者癌症发病率比吃糖少者高。 所以,为了不变成大胖子,为了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我们应少吃糖。 观点3 少喝牛奶,少吃炸鸡 为了健康,不仅要少吃糖,一些貌似健康的食品,如牛奶、鸡块也要少食用。李孟鸿称,因为养殖场的奶牛和鸡在现代养殖过程中可能被喂食了抗生素,或注射荷尔蒙。 “哺乳动物产奶,自有它们的生理规律。但奶牛场不一样,为了有源源不断的奶供应,饲养者会给奶牛打雌性荷尔蒙催奶。”有关专家称,这是业内人士心知肚明的“秘密”。不少奶牛每天被挤奶,也会发生乳腺炎等疾病。这样的奶,您还敢喝吗? 此外,一只鸡若自然生长,从鸡仔到成熟约需半年。但目前市场上饲养的鸡大多生长周期不到1个月,为了让鸡群不生病,许多饲养人员会给鸡注射抗生素。因此,为健康着想,也要少吃饲养的鸡或快餐店的炸鸡。 建议可食用以下抗癌食物:绿茶、姜黄素(尤以咖喱含量最为丰富)、花椰菜、蓝莓、黑莓、肉桂、京包菜、覆盆子、朝鲜蓟、鳄梨、大蒜、坚果、柠檬、番茄、西兰花、苹果、橄榄油、蘑菇、甘蓝、黑巧克力、人参、石榴、生姜。 相关链接 如何分辨痣和瘤 痣与黑色素瘤有什么关系?不少人对此十分好奇,却分辨不清。 每个人大约有10颗—40颗痣。痣通常在幼年时出现,呈扁平的褐色至深棕色的小点,约针尖大小。它可能会慢慢地长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平坦或稍隆起。许多孩子在出生时没有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孩子在3岁左右会长出痣来。老年逐渐消退。痣被切除后很少在原位重新生长。 而早期黑色素瘤常常是不规则的,如果痣发生如下变化,就要立即就诊:1.非对称:痣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2.边缘不规则: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具有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轮廓。3.颜色改变:正常痣通常为单色,而黑色素瘤具有褐、棕、棕黑、黑等多种不同颜色。4.直径增大:痣的直径在短期内明显长大时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要留心。 总之,任何一处色素沉着病变,如果有迅速抬起或表面不平,就应当立即做检查。 推荐阅读 《救命饮食》 简介:作者为T·柯林·坎贝尔,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40多年来一直身处营养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还是最强致癌物“二恶英”的主要发现者。 1983年到198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疾控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中外权威机构的精诚合作下,坎贝尔教授领导其团队在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3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这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营养健康调查研究被称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几乎不可能再重复。《救命饮食》一书便是这一调查研究的结果,其所阐述的开创性研究将为大众开创健康新纪元。 研究结论令人震惊: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概率。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坎贝尔教授认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会导致慢性疾病(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 该书曾蝉联亚马逊网上书店健康类图书榜首138周,被称为“世界流行病学研究的不可重复之作,一本真正能够挽救您生命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