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儿童酱油”成商家营销噱头 儿童食品监管不能“打酱油”

2014-05-20 08:57:51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659
    [街谈巷议]
    ●老徐
    《厦门日报》近日披露,在禾祥西路某大型超市,货架上摆着整整三排的儿童酱油,价格比旁边同品牌酿制酱油贵了一倍。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对儿童食品并无明确标准,这其实是商家的一种营销噱头。
    贴上“儿童概念”的标签,随之而来的是身价倍增。说到底,“儿童酱油”是商家为逐利而玩的“忽悠术”罢了。
    商家主打“儿童概念”商品,完全是应了“孩子的钱最好赚”这句老话。平心而论,儿童体质与成人不同,对一些食品、气味等敏感。开发适合儿童健康的“专属品”,很有必要,也值得鼓励。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诸如儿童酱油、儿童面条、儿童饼干,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吹得再神也改不了本质。一些商家不仅违规使用添加剂,而且大搞概念性炒作,名头五花八门,包装别出心裁,再加上天花乱坠的“功效”宣传,着实令家长们如坠云里雾里。
    “儿童酱油”能够麻痹甚至“绑架”消费者,暴露出市场监管的缺位。一方面,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我国没有专门的食品标准要求,也未出台明确的“儿童食品”定义,这给了商家趁机炒作牟利的空间;另一方面,儿童虽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但对这类商品的质量监督,不但没搞特殊对待,反而处于空白状态。
    酱油可以打“儿童牌”,但监管却不能“打酱油”。加大日常巡查、监管,有利于市场的正本清源。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儿童酱油”等所谓的儿童食品,监管部门应用制度和行动,去掉“伪装”,揭穿把戏,不再让商家乱卖“吆喝”。除此之外,无论是标准制定,还是质量问题,也都不能再游离于监管之外了。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36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