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藏机遇 2022抓确定 大健康产业六个赛道的新预言
导语
过去一年,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继十年来增长的特点,实现市场扩容。医疗大健康产业惟恐不够热闹,却也畏惧太过热闹,随着社会各界资本参与其中,医疗大健康属性和科技、地产、保险等的相互融合与碰撞亦会有一定风险和失败的案例。
文丨黄佳
“17606号吴孟超星”留下“披肝沥胆”畅想,“70万一针”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年初医生艾芬与爱尔眼科纠纷仍有余音,四月肿瘤门事件尚无定论。医疗大健康产业多项事件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资本市场内,医药企业融资动作不断,全行业冲击IPO事件可与科技领域比肩。
医疗大健康行业的朝阳属性早被预判,尤在后疫情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时代,伴随“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推行,整个行业将持续获得高关注。
洗牌、渗透、集中、整合、竞争……
医疗健康各大细分领域,以此概述。其中,互联网医疗持续在慢病管理、一站式服务方面重洒笔墨,成为互联网科技迭代和医疗多元化服务的调色盘;头部连锁药店发起多门并购,药店数字化趋势明显;“金眼银牙”迎来IPO热潮,医美产业施以监管重拳。
变异毒株横行之年,国内疫苗研发实力着重“亮相”,临近上市的疫苗不在少数,新冠疫苗和HPV疫苗放量尤为明显;创新药企涌向资本市场,新股却频频破发;健康消费引领购物狂欢,“保健品”已不再是中老年专属消费品,年轻化的迁移愈发明显。
梳理上述六大细分领域,我们结合2021年行业情形和近年来的市场动态,推演2022年的发展趋势。
01
互联网医疗
继续出圈 继续融钱
流量地带,资本大杂烩,互联网与医疗持续碰撞出荷尔蒙。
从十多年前在线挂号问诊,到医药零售、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如今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叠buff。
在此过程中,B2C、B2B、O2O仍是三大主要的商业模式,三种模式均有的京东健康(06618.HK)、阿里健康(00241.HK)和平安健康(01833.HK),已搭建出三足鼎立之局面。
以1药网(Nasdaq:YI)为代表的企业早早承接B2B模式,美团、饿了么等开启O2O送药服务,曾经的O2O王者叮当快药水深火热之时上市求生,在市场中也仍将长期拥有一席之地,而对试水的各路资本,互联网医疗展现出包容性。
不过,互联网医疗已处于深水区,“药”逐渐向“医”偏移,医疗服务又在纵向生命链和横向各类专科领域延伸。
与线下药企合作,整合医疗资源,接入医疗保险,打通全销售渠道,优化供应链,亦步亦趋延伸医疗服务,建设“医+药+保+险”的服务闭环,是互联网医疗整体向环发展的共性。
而互联网医疗对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智能慢病管理等形式的新挖掘,在数字科技迭代与医疗需求的互推下,快速进行升级与跨越。
To C端医药在线零售,与平台用户积累和流量难以分割。
截至去年上半年,成立两年时间不到的京东健康用户数目已经破亿,阿里健康拥有5.2亿之多的用户积累,尽管如此,用户C端的流量红利正在消亡,用户渗透率增长逐渐趋近饱和,平台用户数量增长放缓。
另外,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一类深度携带互联网基因的医药电商,即使在全渠道布局、供应链、处方药和自营业务方面带有优势,却仍脱离不了“医药大卖场”的标签。为甩掉这一共同标签,互联网医疗应在医疗服务端、支付端持续发力。
在同质化竞争中,资金雄厚、线上线下资源协同能力强的企业正在这么做,巨头环伺之下,企业不断在寻求差异化求生,流量为王的准则不再奉行,转战为医疗资源整合能力的大考。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预测,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将达到2831亿元,同比增长45%。
市场中大额融资事件数量较2020年有所增加,圆心科技、微医、好心情等也参与了多项融资并购。
根据亿欧预测,2021-2025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20%左右,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增加至625.7亿元。
叮当快药IPO征战短暂铩羽而归,但这并不代表更多的“叮当快药”们停止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环、链形成过程中,下一个携差异化打法出圈的玩家值得期待。
02
连锁药店
规模化是1 数字化是后面的0
转型阵地,扩张和数字化路径重叠。
2021年10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称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5到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
这意味着,2022年,在连锁化率56.93%(2021年6月数据)的基础上,拥有雄厚资本和药品资源、门店数量已在5000家以上的大型连锁药店将继续进行规模化扩张。
超20个省市连锁化率已经超过50%,其中与大参林(603233.SH)、老百姓大药房(603883.SH)、一心堂(002727.SZ)等头部连锁药店相关的并购事件发生多起。
有媒体统计,2021年,老百姓大药房先后发起5起亿元级并购,涉及门店2000多家;2022年开年,老百姓大药房宣布成功收购17家山西滨海大药房,吼出新年扩张第一嗓。
不止是头部连锁,资本市场新迎来的漱玉平民(301017.SZ)一类中型连锁药店,门店数量在2000家以上,与上市一年的健之佳(605266.SH)一样,两者颇具地方性优势,通过自行开店、加盟和并购等方式提速扩张步伐,2021年前三季度,漱玉平民累计拓展新增门店413家,同比增长344.09%,健之佳不久前百分百收购普洱佰草堂大药房。
未来,朝着70%连锁率的指标,大中型连锁药店继续开疆扩土,而随着政策监管和开店限制趋严,“单体退、连锁进”现象已经成为常态,连锁率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单体药店、小型连锁药店的生存空间还将进一步压缩,部分生杀大权,也许将交给中上级别连锁药店们。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的“奔现”,必然协同连锁药店的“上线”同步进行,连锁药店的数字化升级是未来医药零售市场的必然逻辑,也是其增强消费者粘性的必要动作。
连锁药店将继续完善布局O2O和B2C板块的业务,头部连锁也在筹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工作;在仓库储存、供应链、门店运营等方面,连锁药店将加码数字化;在“双通道+带量采购”等政策下,院外处方药收入增速明显提高,连锁药店也同时聚焦在慢病管理、特药病房建设(DTP)和处方外流的承接上。
03
消费医疗
资源争夺,整合渗透
消费医疗,出“茅”之地,千亿市值,用户规模庞大,极具想象力。
2021年12月,新氧数据颜究院发布了《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达1846亿元,二三线城市医美消费人群持续增长,非手术类医美用户占从2019年的72.6%提升至了83.1%。
图片来源:新氧数据颜究院《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
医美界“新四大发明”肉毒毒素、光电技术、医美电商、透明质酸将在变美需求推动下,进一步实现大众化,预计到2022年,国内医美消费用户规模将超过2000万。
不过,医美市场一度被人称为典型的“酸柠檬市场”,原因在于其市场透明度低,消费者与商家信息不对称,容易滋生行业乱象,非法从业、虚假广告、诈骗等现象还在发生。
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新的一年,监管部门还将继续整治医美乱象,行业进入快速整合期。
其实总体看这两大消费医疗赛道,究其根本,都有相似之处。消费医疗市场较为分散,集中度低,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牙茅”通策医疗(600763.SH),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也还不到2%,中国医美市场渗透率仅在2%左右。
2021年,关于医美乱象,口腔领域欺骗伤害消费者的事件并不少见,在强监管约束之下,行业虽已进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型,提升价格透明化和优化市场秩序需要继续完善和执行。
不过,消费医疗行业产品毛利率皆偏高,营收增速较快,消费者群体数量庞大,这已是共识,也是“金眼银牙”、“医美茅”产生的原因。
资本青睐之下,2021年迎来上市潮。在眼科赛道,2021年普瑞眼科、华厦眼科等一众地方性眼科机构寻求上市,牙博士、瑞尔齿科等民营口腔机构也纷纷递交招股书,医美鼻祖伊美尔再谋上市,“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02279.HK)敲响上市钟声。
当然,毛利高、高增长高盈利的行业必然会迎来激烈的竞争,口腔赛道争夺优质牙医,眼科竞逐高端设备,医美这个典型的长尾行业从上游的头部资源聚集到下游的整合加速,竞争角逐可能会愈发激烈。
不过,在市场更加严密的监管之下,消费医疗行业也将从野蛮生长的暗流向有秩序的监管圈内聚焦和游弋。医美终究归医,医美市场终究要实现品质化发展,实现供需平衡,获取优质的医疗资源。
另外,以上几大领域始终逃离不了民营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的品质纷争,大型民营连锁医疗机构也逐渐规模化,占领更多市场,扩大体量。
如走出浙圈的通策医疗,高端和中低端服务兼有的瑞尔齿科,在新的一年,行业的规模化趋势会更加明显,细分龙头将进一步提升其渗透率。
04
疫苗行业
持续放量之年
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潮还未涌现,国产HPV疫苗二价在多地陆续开展,承袭2021“疫苗”成高频词汇之年,2022年疫苗领域仍将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
政策方面,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已明确表示,要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所在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具备辖区内生产疫苗主要品种批签发能力。
中国疫苗市场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25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4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26%。2022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将进一步达到893亿元(不包含新冠肺炎疫苗)。
制图:多肽链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截至2022年1月2日,中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超12亿,接种率达85%以上。而2022上半年,将迎来国内加强针大规模的接种时段,新冠疫苗产能继续释放。
我们已知如智飞生物(300122.SZ)、丽珠集团(000513.SZ)的重组蛋白疫苗、沃森生物(300142.SZ)的mRNA疫苗等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上市在即。
在国内基础针实现高接种率情形之上,加强针接种也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球与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之战尚未平息,中国疫苗表现还将继续上一个台阶,疫苗的放量也必将带动疫苗企业新一轮的营收增长。
除新冠疫苗之外,HPV疫苗、四价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和放量也颇受关注,而儿童型四价流感疫苗、狂犬疫苗有望2022年获批上市,疫苗板块总业绩将迎来新增长。
随着宫颈癌知识在公众端的大力普及,女性接种HPV疫苗的意识尤在疫情之后大大提升,其中,万泰生物(603392.SH)的二价HPV疫苗和智飞生物所代理的四价、九价HPV疫苗放量尤其凸显。
2021年上半年,万泰生物疫苗板块收入达7.79亿元,同比增加超过8倍,带动其总营收同比增加132.78%,归母净利润大幅增加195.92%。
在全国多地实现国产HPV疫苗免费接种政策下,万泰生物还将继续抢滩二三线中小型城市。
而智飞生物又重新同默沙东签订了四价、九价HPV疫苗等品种续签采购协议,博唯生物、康乐卫士(833575.SZ)、瑞科生物以及万泰生物的九价HPV疫苗已经进入临床三期,HPV疫苗市场将持续迎来激烈博弈。
05
中国创新药
内战内卷化,外战新蓝海
2021年,一些药界大佬陆续加入中国创新制药企业,如默沙东前中国总裁罗万里加入上海箕星药业。
A股和港股市场,19家小型国内创新药企成功上市,不过其中有不少创新药新股破发。即便如此,创新药企上市热潮并未消退,2022年上市企业数目可能继续增加。
据证券时报统计,目前,港交所主板有12起创新药企新股申请正在处理中,科创板有10家创新药企IPO申请已进入“问询”等状态。
我国创新药研发虽起步较晚,但研发实力发展迅速,也很快登上国际化水平,创新出海能力大大提升。
2015年是国内创新药研发的分水岭,2015年之后,带量采购、新药审批绿色通道、税项减免、IND 申请默许制、等相关政策出台,大大鼓励国内创新药研发。而创新药企近年来的研发成果的确缓解了同类药物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提高了行业规范度。
过去一年,带有自主研发标签的创新药走出国门,拥有自主定价和更强的议价能力,这些创新药背后,那些具有高壁垒研发技术、成熟技术创新平台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是资本市场持续关注的对象。
如创新药企里面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百济神州(688235.SH),实现核心产品的license out的信达生物(01801.HK),license in赛道龙头再鼎医药(09688.HK)等。
多款国产创新药获得FDA和其他国际权威机构认证,License-out产品数目攀升,填补了市场许多空白。据统计,2021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76项新药,超过2020年48项新药数目。
接下来,许多国内创新药企也将进入创新收获期。
不过,企业携创新药何时实现盈利,离不开商业化和产能释放等能力,整个创新药领域也与医保控费、集采等政策动向紧密相关,医疗资源如何分配、医药价格如何调整等都会对药企产生影响。
2021年末,实现“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的百济神州,上市当天即破发,旗下虽有11款自主研发药物已经处于临床和商业化阶段,但公司已经连续5年亏损,不少创新药企还在持续烧钱之中。
06
健康消费
高热市场开启产品加速迭代
2021年的618和双11购物狂欢节中,营养保健产品及日常设备,疯狂霸屏,各类健康体检套餐等线下服务也内卷起来,新锐营养健康品牌摸索出新进化路径,养生茶饮、玻尿酸饮料等更多细分市场催生,产品更加多元。
可以肯定的是,2022年,健康消费产品购买潮将继续上涨。
精养时代,“卷”字难了,健康焦虑泛滥,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已蔓延至00后群体。
从不同消费群体角度来看,“Z世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60岁女性的“她健康”市场亦引领着女性健康需求朝着更加精细化、多元化发展,“他经济”引领男性健康消费市场再度膨胀,下沉市场的健康消费人群也迎来高速增长。
就从营养保健食品来看,营养补充剂、运动营养品和滋补品等深受当代年轻人喜欢,消费群体呈现多元化和年轻化的特点。
2016年新的保健食品监管条例推出以后,产业逐步整合,国内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148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8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75%,中国现已是全球第二大保健品消费市场。
国内保健品行业监督力度加大,准入门槛不断提升,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品牌的渗透率将会提高,市场将逐步趋于饱和。
虽如此,头部品牌中,一直有“保健品龙头”之称的汤臣倍健(300146.SZ),拥有10.3%的高市占率,但其营收增速实则在2018年达到了顶峰,到2020年一直处于放缓状态。不仅汤臣倍健一家企业,整个营养保健品食品市场的增速近年来都有所放缓。
制图:多肽链 数据来源:汤臣倍健财报
当然,健康消费不仅有营养保健产品,更涵盖了从食品,运动,体检等多个领域。后疫情时代,健康消费需求将稳定增长,健康管理逐渐前置,甚至成为刚需。
结语
过去一年,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继十年来增长的特点,实现市场扩容。医疗大健康产业惟恐不够热闹,却也畏惧太过热闹,随着社会各界资本参与其中,医疗大健康属性和科技、地产、保险等的相互融合与碰撞亦会有一定风险和失败的案例。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行业之变将随同不变,沿着有序和良性的方向发展。